西北口岸,边陲塔尔巴哈台 
2019-01-21 13:49:20
  • 0
  • 0
  • 1

                                        


                                         西北口岸,边陲塔尔巴哈台

                                                     黎明羌笛   

                                                         

       人们若翻阅中国地图,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西行,再北上穿过准噶尔盆地与塔尔巴哈台山,就会临近通向中亚哈萨克斯坦的古老的“巴克图口岸”。就在此地仅仅十来公里的边陲城镇就是本文介绍的“塔城”。此城对别人无足挂齿和轻重。可是对我与父辈却有着说不完的牵肠挂肚的故事。我上个世纪末,曾在《绿洲》杂志发表过一篇散文《旱獭多的地方》,就是记载此座著名边境城市的。塔城原名“塔尔巴哈台”,为什么我们的先祖要起这么古怪的名字,城中发生过什么值得记载的人与事。那得我细细道来,当您读读此文就了然清楚了。

        说起“塔尔巴哈台”,似乎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仅仅是中国西陲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脉,当地人称它为“北山”,或称“成吉思汗山”,现在又有人习惯称之为“伟人山”,主要是其山形与躺卧的古今伟人躯体太相似了。我在青少年的时候,曾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故此,增添了不少别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情感。其实,她的地名简称是“塔城”,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边境地级市。

       在新疆,提起历史上的塔城,毗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古城,人们都会啧啧赞叹,那是一块极富神秘色彩的地方。只消道出它的原名和全称,就会使你嗅到一股野性的诗味。早在蒙元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路过此地时,就给它留下一个奇特雅名“塔尔乌塔”,清朝改称之为“塔尔巴哈台”。若译成汉语,即“旱獭多的地方”。我虽然离开塔城有数十年了,但总是梦绕魂萦思恋着它。凡人们提起这座古老的边城,我总要凑过去,情不自禁、如述家珍般将它描绘一番,就像炫耀自己的恋人,更像在颂赞自己的母亲。

                                      1“旱獭多的地方”

      提起“旱獭”,怕到过草原的人,没有不熟悉的。它那滚圆的肚皮,油亮酥软的皮毛,蓬松而美丽的茸尾,特别是它那小巧的脑壳上,嵌镶着一对滴滴乱转的大眼睛,给人的感觉是又机灵又滑稽。每逢盛夏入秋之际,早獭总是草原最活跃的“游侠”,它走东串西,又跳又蹦,雷电风行地窜行在灌木石缝和牲畜腿尾之问,为边境牧区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有人称旱獭为“土拨鼠”。在新疆人心目中它与丰饶肥美的草原连在一起。这个野地小精灵习惯于到处打洞垒土作窝,常害得牲畜不小心就拐了腿蹄。为了整治这些捣蛋的小生灵,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潜伏在早獭出没往复的地方。置放夹脑,暗布铁丝和绳套来捕捉。最过瘾的是用水漫灌它的土穴,逼得喝胀肚皮的旱獭爬出窝。此时,我们则呼喊着,追撵着,举着盆罐和衣帽奋力扣抓。然后生起一堆篝火,把它们一个个倒悬吊起,烤熟食用,想起好不开心。

       根据古文献所知,塔城又叫作“北雅”。据有关文字记载,最早这一带曾居住着依水草而游牧迁徙的北方塞种人和古代突厥民族;后来逐渐形成厄鲁特、察哈尔、土尔扈特和哈萨克四部。清朝乾隆年间,政府派兵先是筑城于雅尔河东岸,命名为“肇丰”,通称为“雅尔”。其故址在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麓的“乌尔扎尔”,此地原属伊克明阿特部收地置。

      蒙元时期,因为“雅尔”冬天过于寒冷,南迁到“楚呼楚”,兴建起“绥靖城”。因为此城是由北二百余里的雅尔搬迁的,故人们一直沿袭称之为“北雅”。至于“塔城”的地域称谓,已是二十世纪初的事了。清光绪十四年,自塔尔巴哈台管粮通判政置抚民同知直隶厅,直到民国三年,才废除绥靖的旧名,正式定名为塔城,即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

      可能因为此地是野生旱獭王国的缘故吧,人们总喜欢给塔城涂抹一层原始荒凉的色彩,误认为这里风雪肆虐,野兽出没,是一块尚未开发的野蛮洪荒地带,其实那都是人们想当然的错觉。要知道,塔城在新疆,乃至大西北,是少有的令人神往的风景优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

      不错,历史上,在清朝参赞大臣绰勒多和阿桂未曾率兵领将来到此地,夯土垒石,陆续修筑起绥靖城之前,塔城或许是鸟兽聚首,人迹罕至的荒野;就是在由东北盛京原锡伯总管,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图伯特身先士卒,以命相许,大兴水利时,这里也是人烟稀少、满目荒疏;直到清代著名蒙古汗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率领土尔扈特人从东欧伏尔加河流域长途跋涉,返回祖国塔城时,这里还是呈现着“天茬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业景象。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滚到清朝乾隆年间,这里的山水风光就大为不一样。当时的朝廷发兵剿灭了准噶尔贵族叛乱,竭力推行屯田戍边的政策后。陆陆续续吸引无以计数的汉民族与新疆各民族步入开发建设塔城的创业大军,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新中国的成立,有着长足发展。

                                  2草原“丝绸之路”的重镇

       那是在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内地支边青年自愿支援边疆,来到塔城这座草原“丝绸之路”的重镇,祖国大西北通往中亚各地,乃至东欧、北非的重要门户,使原来“旱獭多的地方”发生了日新月异、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

      据上年岁的老人们讲诉,在解放前,当年他们赶着大车自关陇山地、河西走廊、乌鲁木齐(原称为迪化),迤逦天山西行;随后调首北上,横穿浩瀚的准噶尔盆地;翻越峻拔巍峨的加依尔山,走到“塔额盆地,至少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路上所遇大漠风沙,戈壁热日,人缺水少食,身乏体困不说,还不时要遇到野兽侵袭、强人洗劫,在路途所受苦难由此就可想而知了。

      而今天,我们则乘坐带有空调设备,明亮舒适的大轿车,风驰电挚在黑缎带般的柏油公路上,只消一天就能从新疆首府到达塔城。今昔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一路上,只见沿途城乡工矿、星罗棋布,阡陌纵横,田畴如画,林木成荫、瓜果飘香,草原锦绣,到处呈现着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喜人景象。

       汽车一经驶入偌大的塔额草原,自然景色就更加秀美迷人了。嗬,戈壁沙滩上使人早已厌腻的梭梭柴、芨芨草和骆驼刺,已被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绣线菊、伏若藜,野蔷薇和金雀花所替代;来无影、去无踪的黄羊、野兔和满地乱爬的蜥蜴,也早销声匿迹了。眼前所呈现的则是争芳斗艳的奇草异卉,啼鸣纷飞的鸟雀、蝴蝶、蜜蜂和蜻蜓.以及漫山遍野嘻戏追逐的牛马羊群,还有飘飘欲仙的鸡鸭鹅群。

      啊,大自然赐赋给塔城这座美丽的边城(要知道该城镇离中哈边境线只有12公里),以及有着何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雄伟壮丽的塔尔巴哈台山、乌日可夏亦山和巴尔鲁克山,手挽手、肩并肩地抵御着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热浪与寒流的侵扰,恰似伟丈夫日夜守护卫着自己的爱妻;让她坦裸胸脯,舒展肢体,贪婪,恣俯地吸吮北方阿拉湖、斋桑泊和北冰洋渗入的湿润空气。至使这块自流盆地,雨盈充沛、气候湿润,在绿风的吹拂中,山绿、水绿、树绿,草绿。当人们踏上额敏至塔城的林荫道大道,宛若步入绿色的梦幻世界。

      来过新疆的人,都知晓塔额盆地大门为令人谈虎色变的“老风口”。这里过去风暴肆虐,野兽横行,凡人提及它都会谈虎色变。老风口有着种种神话传说,最流行的是,风口处的“骆驼脖子山”有一处秘密山洞,里面藏有凶恶的风魔,它每天傍晚总要出山,讨吃送上门来的旅人与牛羊。

       传说哈萨克中有一位英雄阿斯哈尔当年挺身而出,解救行人的苦难。他缝制了九十九张牛皮,筑成一道铺天盖地挡风的墙。可是没想到一夜之间,连人带皮都被刮得无影无踪了。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对老风口无计可施,只有望洋兴叹。

       虽然老风口在现实中,没有传说当中那般凶险可怖,但它长期借用风雪加害人与牲畜,这可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夏日热风如火,吹干烧焦了边境的泉水牧草,至使大批牲畜倒毙。只需提及冬天风卷雪搅,就够令人心惊胆战的了。它瞬间就会湮没吞噬着一切动植物,仅山口的积雪就这几层楼那般高。记得有一次,遇险的汽车被深深埋在风口区,大家实施自救,只得牵着一根根粗毛绳.深一脚、浅一脚地冒着漫天风雪,拼命挣扎搏斗才走出险境。

                            3阿西尔的达斡尔乡

         忙完新春,闹冬闲红火,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后,边疆小城—新疆塔城的各族人民才从酒水中慢慢苏醒过来。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爬起来,开始筹划着来年该怎么办,该怎样工作与挣钱。

      我奉自治区《新疆人大》杂志社差事,从乌鲁木齐来到这座离中哈边境线不到二十公里的城镇,也是等候了一个多星期,前天才轮上去市政府联系去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乡去采访调研。可能有人奇怪,该民族本来世居在东北,何以迁徙到此地的,我也同样带着此疑问前往这座神奇的民族自治乡镇。

       那天天气晴朗,满街冰雪开化,形成一道道大小溪流滋润着大地。塔城地区工委的一位带小胡子、白净脸的蒙古小伙子索依勒巴图,是他经过电话联系,决定由市人大的达斡尔老干部丁立夫陪同我开拔前往该乡。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虽然久闻大名,然而我身居塔城达二十多年之久,却从来没有去过,真是难以化解的遗憾之事。十年前曾下决心让大弟李克陪同前往考察,但也终因雪大路堵塞未能成行。

       记得我为了解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与音乐歌舞,过去竟然舍近求远,长途跋涉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与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如今是带着东北所获印象前去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瓜本尔设尔镇。终于实现夙愿,真可谓天地之大,世界之小矣。

        坐乘快捷的“桑塔纳”,似乎骑上黑色的骏马,驭手竟然是一位藏族姓江的师傅。他未说先笑,眼角总先堆积一簇放射性皱纹。同路向导丁立夫堪称市人大老资格,清癯稍瘦,一幅仙骨风韵,这位可称得上“活地图”的老阿西尔人,他一路上不断地向我们介绍着达斡尔族的传奇历史。

        “达斡尔”史称“打虎儿”、“达呼尔”、“达古儿”、“达乌尔”,又称“爱门人”,其族源有辽代契丹之说,亦有金元女真之说。其先民始初分布在漠北贝加尔湖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一带,历史上被清朝政府编为“索伦营”。由当年嫩江派遣,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西北边境线驻防,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历史了。在新疆达斡尔人主要散布在伊犁霍城与塔城,而此地又主要集中在阿西尔乡。

       离开塔城市五公里加油站,我们向着人称“山东河坝”野生丛林由此径直向北方驶去,一路上树拥两侧,雪堆四野。茂密的树木由白杨、沙枣、榆树、柳树间杂陈横。一路上白雪如毯,平平展展一直铺向远处的塔尔巴哈台山。公路未开化,轿车小心地在冰槽中缓驶,天空上艳阳普照,飞鸟鸣唱,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

        在人们心目中非常遥远的阿西尔,实际上离城才有十八公里之距。待我们驶入一片树林簇拥的小楼群落,已有几位乡领导出门相迎。待到二楼会议室坐定时,提前预约的乡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都前来赴会。他们当中有黄巨江书记、江布尔拜主席、夫明、庆夫正副乡长,最后还请来了文化馆长著名民间音乐家甲子。他们按惯例相继介绍了阿西尔乡去年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我依次做了认真的文字记录。

       下午七点钟时,我们驱车前往赤汗格尔村,路上可见一只只满载人与货的卡车和马爬犁,以及尾随的一群群活泼的狗。在散发着干草与畜粪的大院中,首先见到的是年过花甲的达斡尔劳模齐连布老人。随后,我们又折头北行,前去老乡长龙吉巴图大院,并在这里渡过了一个浪漫的富有激情的难忘之夜。

        小轿车驶进一片密密匝匝的林区,我原来误认为是乡政府的苗圃,陪同干部却说是老乡长的私宅林场, 十年前退休后,他承包了这块荒山野地,营造了五千棵果树与五千棵杨树。院内还有十六头牛、一匹马、一大群羊、一只猎犬。容光焕发的龙吉巴图老乡长现已有六十五岁,跟在他后面的是摇尾乞怜的黄狗与温顺可爱的黑牛犊。他说还要健康地活它二十年,显示出一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威势。

        好客的主人将我们迎进屋内,宽敞、明净的客厅除了盘有土炕之外,其它早已变为先进城市居民摆设。大家团团围定,热闹非凡地聊谈起达斡尔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民俗、节庆、文化、娱乐等。后来又扯到他们钟爱的游牧狩猎习俗上,真是无拘无束,无所不谈。在兴头上酒菜相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唱起达斡尔传统民歌,跳起古老的草原民族舞蹈。

       据当地人介绍,阿西尔原名“瓜本尔设尔”,意为“三眼泉”,原称谓达斡尔自治区,曾管辖现在的胜利牧场、阿布都拉乡与阿西尔乡三个区,后更名为十月公社、红卫公社与阿西尔公社,1984年才挂牌成立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族民族乡。

       再经打问,“阿西尔”原来是一位达斡尔老人的名字,他原做过“龙官”,专管三眼泉与河水灌溉之事,故依而命名。关于泉水,达斡尔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诸如横穿阿西尔乡的卡浪古尔河,蒙古语意为“黑牛河”,达斡尔人则深情地称其为“母亲河”,对瓜本尔设尔的三眼泉,他们视之为“生命泉”。

      老乡长龙吉巴图非常热情好客,将我们请上了他家的土炕餐桌,尊敬地端上一盘煮熟的羊头、羊腿与羊肋肉,高举酒杯,念过仪式后,唱起古老的达斡尔民歌《敬酒歌》,让各位宾客仿佛回到了东北嫩江大草原。待他老人家津津有味地再谈起乘马偕狗进山狩猎情景,一幅达斡尔老英雄的形象高大兀立在我的眼前。

       宴请过后,因为甲子馆长献唱了一首《纪念碑之歌》,使我大为感动,举杯仰脖多喝了几杯,似乎有些失态。借着酒劲,我跌跌撞撞地在月光下踏着雪,随丁主任去瞻仰此座著名的西迁纪念碑。据老乡长介绍,此座“达斡尔戍边纪念碑”建于1989年9月25日乡政府成立五周年纪念日。如今此地每年时逢6月8日“西迁节”,达斡尔人们都会群聚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与文化庆典活动。

        在月色朦胧中,我凝视这座高九米九,镌有230个文字,标有1763—1989的人工历史纪念碑前,我虔敬地向达斡尔这支英雄的民族致敬行礼。在悠然醉眼中我似乎隐约看到了这支神奇的民族在清朝末年,金戈铁马、餐风露宿于大漠惊沙中不屈的身影,更看到他们挥镐抡锹、屯垦戍边镇守国土的英雄形象,想起我的长辈有许多安葬在阿西尔“安息园”,他们也是西部开发大军中的一员,不觉真有点儿令人感伤与振奋。

                            4边防古城的新生

        时隔数十年,我又一次回到新疆塔城。投入眼帘的塔尔巴哈台的一切都变了,“老风口”变得让人几乎辨认不出原来面目啦。记得我们上中学时栽种的树木已高大粗壮,郁郁葱葱,青枝碧蔓。茸茸绿草与野花交织在一起,摇曳着,欢笑着,芳香袭人,鲜妍绚丽。幽深的树间林隙,雾霭缭绕,溪流潺湲。不知名的鸟儿相争啼鸣,其境幽连靖雅,令人悦耳爽目,心荡神迷。在绚丽的晚霞中,又见哈萨克牧人斜坐在马背上,衔着草茎、扬着皮鞭,乐悠悠地哼唱若牧歌,驱赶着牛羊归圈。其神态多么安然,悄感何等惬意。

        哦,望见了,望清楚了,在溶溶的光里,薄薄的雾中,时隐时现出我们当年下牧区劳作过的村落,草场,畜群和房屋。在那里,我曾放牧过旋风般的马群,吆赶过白云般的羊群。狩过猎、打过草、植过树,喂养过驰名全国的塔城褐牛群。回想起当年,我的心中也与别人一样,布有淡淡的愁绪,含有隐隐的伤痛,但在复杂的情海中,占更多成份的则是拳拳的雄心,悠悠的思恋。

        那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啊!劳动之余,我们将长柄的镰刀和草叉深深地插进草垛里,打闹嬉戏累了,一头扎在槽子车轮旁的麦草垛里休养生息。一边饮马奶子,一边欣赏着夕阳中牛马的剪影。那活蹦乱跳的小牛犊,摇着尾巴,不住地蹬蹄刨地,显得那么稚气可爱;那长满胡须,吼声如雷,鼻孔中喷着水气的大公牛何等严厉威风。还有那乳汁丰盈、懒洋洋、摇着脑袋,像喝醉酒、慢悠悠散步的花母牛,给人一种难得的舒坦和少有的甜蜜感觉。  啊,随着新时代的步伐,目前那种缓慢的节奏已经加快了,过去荒芜贫瘠的草原在不断扩大,牧场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放牧、打草、挤奶、运输等,已经逐渐被机械化劳动操作所代替。过去旱獭群居活跃的领地,如今已是马达隆隆、人声鼎沸、灯火溶溶、如花似锦。看到自克拉玛依至塔城的路途上有很多桥桩路基,听说从乌鲁木齐延伸过来的“北疆之星”列车,快要直通此地的巴克图口岸与哈萨克斯坦,不觉心中升腾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在通往塔城的路途上,我们依稀辨识到那历史上无数开发者的足迹。他们是那么勇敢、坚毅、顽强和迅疾。在开发者的浩荡队伍中有服军役戎马倥偬的将帅,有贬官发配的官吏与囚犯,有逃难屯田戍边的流民,有从国内外借道归来的劳工,还有远徙行商的商贾摊贩。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曾辗压过我爷爷的牛车印辄,曾嵌有我爸爸的军马蹄迹,也曾存留我上百次跋涉的脚印,从内地重返故乡,我的心中总感到无比亲切与喜悦。

         汽车驶进了清洁而美丽的塔城东大门,这里是树的世界,花的世界,摇下车窗,铺面而来的是一股股诱人的幽香,映入眼帘的是醉人的绿意。车轮啊,你慢慢地转,车子啊,你缓缓地走,让我好好看看塔城变化的一切。高耸在城边的被当地人称为“伟人山”的巴克图山,埋藏在山顶上的成吉思汗“拴马桩”和垒筑在山麓的樊梨花的“点将台”,以及屹立在乌拉斯台河边的“左公祠堂”。还有高耸挺立的边城双塔与俄苏红楼,他们这些历史的见证人,不会不为塔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欢欣鼓舞吧!

         地处塔额盆地北缘,塔尔巴哈台山南麓的塔城地区行政公署与塔城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内有满城遗址、绥靖城遗址、双塔遗址、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巴克图口岸等旅游点,自然景观有伟人山、大鸨繁殖地、库鲁斯台草原、塔尔巴哈台山间夏牧场等。巴克图连接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最便捷的口岸,被誉为“准噶尔门户”、“中亚商贸走廊”,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来西去的人们,渴望瞻仰的“巴克图口岸”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距市中心西南十余公里,在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边界交界处。此为离新疆城市最近的口岸,也是距乌鲁木齐市最近的国家级口岸。早在18世纪末 ,中国和沙俄双方边民就在此开始贸易往来,后来成为我国西北与沙俄和欧洲各国进行贸易的一个较大口岸,新疆许多历史事件与文化名人都与她有关联。1851年,清朝政府于沙俄政府签定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标志着塔城对俄(苏)官方贸易的开端。

        境内有巴克图口岸,对方为哈萨克斯坦东哈州,对方口岸为巴克图口岸。“巴克图”,为蒙古语“花园城”之意。如今此座古老的口岸,已建起崭新的现代化建筑设施、神圣的国门。走进此地,尤值一提,矗立于口岸边界上的寓意吉祥、生财之“158号界碑”,以及身后的“伟人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身临其境,一睹为快。

        驱车走出塔城市区,沿着笔直宽阔的口岸公路西行12公里,就到了中国、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巴克图。此地东与塔城乌拉斯台区相连,西距哈萨克斯坦的马坎赤镇60公里。只见国门威严,哨所高耸,国际联检宽敞明亮,五个过货通道上的车辆排成长队,各国游客喜笑颜开。周围开阔平坦的草地上繁花点缀,远处青山逶迤,两岸村舍影影绰绰,宁静悠远。

        噢,我回来了!我的第二故乡塔城。您的儿子云游四十载又回到您的身边。您变了,确实变样了。从车上眺望,经岁月风尘剥蚀古老陈旧的绥靖城墙边,不知什么时候高耸入云挺拔而起电视巨塔和广播发射架;颓塌倾倒的城堡、烽燧、戍楼和雉墙间、突现出节次鳞比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工厂学校和机关;特别是历代驻扎兵营的满清“营盘街”,就在我父母家附近不远的地方,巍峨屹立着一座座宏伟的现代化建筑,它使这座古老的边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四年来,经过边疆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塔城变得越来越年轻啦。

         啊,让我这个久别的边城游子纵情歌唱吧。“旱獭多的地方”塔城,美丽富饶的塔城,祖国西北边疆的绿洲,我可爱的家乡。

                        (转载自《旱獭多的地方》,《绿洲》1991年第3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