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戴德情意长——向此生关爱我的师友致敬
2018-09-30 10:04:51
  • 0
  • 0
  • 1

             感恩戴德情意长

             ——向此生关爱我的师友致敬

                 黎明羌笛

                       

 

      题记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我记忆的长河之中,往事如云,岁月如烟。像是游人,更像迁客,一生漂泊流浪,每当在一处,每编一部书和每写一部剧,总要搜检一番行囊书箧,掂量到底有多少带有情感的、充满美感的文字留于笔端。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美文”。我如今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云山水,该到“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的时候了。在书写完《大爱:友人天地情》此部友情集之后。有感而发如下这番由衷的心语。

       


        坎坎坷坷、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辈子,力所能及地该干的都干了,该得的都得了。现在已经在大学教学、写作、科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也应该听凭自然,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地总结一番人生得失,抒发一番自己匿藏已久的真情实感,即便是请关系密切的师友写几句话,也是请求实事求是,褒扬的或贬责的文字一概照录。

      回忆起我的二十多部文艺作品和学术专著中,虽请过一些名人写序或赠言,但却没有一位人愿意为其写跋文的。只有一本书为例外,那是在我十年前临离开山西师范大学之前夕,为了总结和记录四十年工作、学习的人生轨迹。当时是在山西师大亢西民教授的陪同下,前去北京给中国社会出版社送去一本书稿,名为《神州大考察—激情燃烧的人生之旅》,特邀我的中学同窗好友,新疆著名作家周俊儒也给写个序,但他婉言拒绝了,理由是同学不能逾越辈份,说是书出后写篇书评吧,不想他看完此书打印稿后,急不可捺的写了篇“跋文”《我印象中的黎羌》,我感到写得不错,即附录于后,果然增色不少。

                                           

                 一、复旦大学余甲方教授的赠言 

 

        这次筹编《大爱:友人天地情》此部书,也遇到同样的情况,本来邀请赐篇序或跋,不料看了我的全书目录,却寄来一篇神采飞扬的“散文诗”。此作者是我亦师亦友的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余甲方。记得在去年夏季,他带着女儿来西安市参观考察,听我想借五十年的吉祥岁庆,编写一部友情图文集, 此书以1968年至2018年之间工作、学习、创作、研究艺术生涯为主体,较为全面、系统地编选在此期间各位老师、同学、朋友的赠文、序跋、评论、书信等,以及自己一些撰写人物的文章和代表性的影视剧和诗词作品。他当即表示竭力支持指教并帮助出谋划策。

        教授余甲方在我夜以继日、殚精极虑筹划实施此庞大、复杂、艰巨的友情文集过程中,余先生多次来信鼓励我:“建议将论文类梳选精品之作出版选集。散文类并诗歌、剧本等亦照此办理。须抓紧点,切切!”“建议将论文类梳选精品之作出版选集。散文类并诗歌、剧本等亦照此办理。须抓紧点,切切!”“西域风情浓郁,可精选整理,累积成册,按地域特色分类,突出个性语言风格。再强调一下,一定要配上图像,图文互照,图文并茂!编辑风格须豁达,自信,稳健,蔼然。图像力求清晰。”“你的关于中外戏剧比较或交流方面的著作,我对此都有兴趣!你的民族戏剧交流史和少数民族音乐史却是我非常期待的!你大著的吸引力诱惑力感染力太强!”等等。 

        当然我自知之明,余甲方教授的较高评价和具体建议, 我心怀感动特致信希望“天下知我者唯您莫属。对拙著或您我友情,写一篇文章,我正准备编一部天地大爱集,想悉数录入,以作永恒记念。余甲方先生回信:“你是咱们班上的奇才、怪才、鬼才!但更应看到你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文章须容我些时间,认真读书和仔细回忆,写好后寄出。”

        在此期间,我曾陆陆续续收到余先生以纸质、电子版或微信发来不少短文,均情真意切、志存高远。直到我在2018年4月20日拟给中国文联出版社寄去《大爱:友人天地情》之前,余甲方先生于18日深夜赶写出一篇充满真挚情感的散文诗“读黎羌的中外民族戏剧学著作有感—兼评黎羌新著《大爱:友人天地情》”:诗文云:

       中国有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他来自西部,看惯了戈壁黄沙。是新疆多民族的歌舞戏剧文化,滋养了他,哺育了他。中国有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他不自卑,也从不自大。他从岩缝中一株挺拔的艺术新苗,终开出了一树繁茂的戏剧之花。

       他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从上海师院到山西师大。久旱逢甘霖,他博览群书,勤奋笔耕。他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从山西师大到陕西师大。他不畏路途遥远,遍访了各地的名胜名家。他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有建树,最主要的是中外民族戏剧研究名扬天下。

       黎羌,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他的一系列民族戏剧专著,绘就出了一副巨大的瑰丽的中华戏剧图画。在他的文笔之下,历史的变迁如此纵深而漫长,地域的背景如此多元而广大。在他的文笔之下,民俗的底蕴如此地深刻而独特,民间艺人们的创造如此地朴素,如此卓越而灿烂光华。

黎羌,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他的民族戏剧学著作,证明了中华民族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乃至中国艺术史上的至尊地位。他的民族戏剧学著作,证明了中华民族戏剧是大量产生又被广泛消费的具象的表演艺术。他的民族戏剧学著作,让我们懂得了中华民族戏剧“作为社会事实的视觉”,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核心载体,是广大各族人民永远不离不弃的牵挂。

       黎羌,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我们从他的著作中可以体味到,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民族戏剧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历史发展的顶峰时代,必然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最高妙枝后开出的奇葩。

       黎羌,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我们从他的著作中可以见识到,从世间万物到天国想象,民族戏剧无所不包。人们的世俗生活乃至生活理想,正是在民族戏剧之中得以神奇地融化。

       黎羌,是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家,我们从他的著作中终于觉悟到,民族戏剧我们今天一定要珍惜它。这绝不是罔顾当下,而是要理解在人类历史的局限下,是如何发挥自我能动的创造智慧与才情,那所有巧夺天工优秀之作,必然在极致处得到永生,成为人类文明的不朽的精华。

       请人们关注黎羌,这位中国的文学、艺术家;请人们记住黎羌,这位中国的民族戏剧家。他不仅属于五十六个民族的华夏,他还属于更多民族聚集的亚细亚。“一带一路”上各民族的戏剧文化,都纳入到了他考究、探究和研究的框架。请人们关注黎羌,这位东方的中国的戏剧学家;请人们记住黎羌,这位中国的东方戏剧学家。   

         对余甲方教授的上述赞美之语与溢美之辞,读后感到有些诚惶诚恐,汗颜愧对,回电希望删节修订,降低门槛,淡化自我。然而得到的回音是所写文字均实事求是,绝无文过饰非。向来不事声张,低调过日的我这个知耻后进学生,只有从 “爱屋及乌” 导师厚望的角度来理解鼓励促进之推文。也只有尊重原文并征得余甲方教授的同意将其整理、组合为此篇特殊的“后记”。

       实际上,我是一位较为愚钝、木讷、迟缓的学生,在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学习吃力,才设法转学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因为年岁已大不适合在专业文艺团体唱歌、跳舞、演戏,就又联系转行去出版部门当文字编辑。在此期间,主编交代的文章质量不高而多次被“枪毙”,约定撰写写的书稿幼稚粗糙而被搁浅。不惑之年才逐步转行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学术“文抄公”,论及著述数量似乎不少,但是其中缺乏的是高质量的精品。这些都是我的软肋需要不断扶正,只是自己已过花甲直奔古稀,往事不可追,只有将余先生的评价与期待寄托于比我们年轻、有才华与远大抱负的接班人。

       一个人来到此人世,实在不容易,一个人若能在生存之年,作一些被人们所承认的事,更加不容易。我这样出自边远小地方的人,想做些社会需要,自己喜欢的事,只有以较为隐蔽的安全的方式,以笔名“黎蔷”、“黎羌”、“黎明羌笛”的名义“只管耕种,不问收获”,“只管奉献,不求索取”,如此心态、精神与实干,方能“左右逢源”“大器晚成”。在如今鸟瞰人生,法度自然之晚秋时份,只有感恩上苍赐予的四季春色,天地友人馈赠的大爱情愫。

        另外,我长期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好事多磨”“锲而不舍”“勤以补拙”和“笨鸟先出林”等,一系列简易而实用的哲理。我遵循着人的能力有限,一生就做一件事,而且一定要做好,尽量做到极致和完美。正如甲方师散文诗中所定位,本人是“中国的东方戏剧学家”所撰写的“一系列民族戏剧专著,绘就出了一副巨大的瑰丽的中华戏剧图画。” 将“‘一带一路’上各民族的戏剧文化,都纳入到了他考究、探究和研究的框架。”为的是 将“中外民族戏剧研究名扬天下。”

                       

                   二、丰硕成果栽培的美丽神话

         不知不觉,时光已经过去了十五年,我自2002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至到在此基础上编撰的两版《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即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010年修订版),再到即将在新加坡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此书英文版,我的中外民族戏剧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已经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化蛹为蝶的美丽神话。

         在此过程中此书先后获得四个科研项目的支持即“山西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出版资金项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获得了省部级五个奖项,即山西省人民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奖、陕西省教育厅奖、陕西省人民政府奖与教育部人文哲学奖。在此书刚出版之际,《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将其选定为经典学术专著,并评价:

      这是一部十分厚重,内容丰富的中西戏剧比较专著。作者以长达吧百余页,六十  五万字的篇幅,采用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结合的学术方法,大规模地考察和比较东西方戏剧的发生、发展和交流。作者特别重视对西域戏剧的研究,由此逐步扩展为东西方诸国戏剧文化交流研究。本书不仅是对中西戏剧性的比较研究,更是一种对文化视野的综合研究。

        在2018年4月28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又将《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一书,列入艺术学学科重要参考书目之中。对此上述学术评价和荣誉奖励的获得,完全借助于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高调倡导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与同事合作又新出版一部《海上丝绸之路乐舞戏剧通论》,以及发表与筹拍《丝绸之路诗钞》《丝路上的秋蔓荻》《丝路西行去》等几部舞台艺术剧目,将为我国政府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实施添砖加瓦,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戏剧文化之梦提供形象生动的历史文化宣传。

        在选编《大爱:友人天地情》一书漫长的编写过程之中中,要千感谢,万感激陆续得到很多老师朋友的热情支持,他们分别以书法、书信、诗文、摄影等为其支撑门面。诸如陕西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语言文字学会会长胡安顺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他多次参与我的书籍装帧设计,其中于2014年为我的历史奇幻小说《那些外国大盗》,题写的遒劲大气的书名,一直受到文化界、教育界同仁们的好评,这次带有印章的典雅秀美的新书名,更使我的拙著添光加彩。

       还有要特别感谢中央戏剧学院教育系系主任陈珂教授多次为我的文艺书籍撰写书评,这次给我寄来录音序跋,专门评议我的影视戏剧文学创作,让人深受激励与鼓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教授,校国学院院长曹胜高始终关心此部书的写作、出版与发行,并提供机会在该院文化传承研究所挂牌成立之际,有望将此书分发给各位长年支持与关爱我的亲朋戚友们。还有要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对此书的编审、策划与实施。我本是地方文联的工作人员,在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了20年,也借此以人生50年的友情图文集,来深深地感激半个世纪以来关爱我的单位与师友们。

                       

                      三、文艺名家的鼓励与鞭策

 

        在我选编《大爱:友人天地情》一书过程中,全国高校与学术界、文化界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寄给我的来信与评议文章,均与编著的《大爱:友人天地情》内容有关联。特地选择其中有关文字收录,并深表谢意。

       诸如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大新教授对《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一书所写的推荐信指出:

         黎羌教授的学术专著《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是从文化人类学的思维高度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关系的大胆尝试。课题涉及到民族学、戏剧学、文学、艺术学、宗教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试图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一个体系宏大的民族戏剧学学科或研究领域。为此,作者对‘民族戏剧学’的历史、定义、类别、内涵、外延以及研究的范畴、价值、意义和方法等作了富有思辨性和学理性的阐释和归纳,对于民族戏剧学学科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课题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这一宏观构架,对汉族以外的中华各民族戏剧生态、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掘和阐释,这些建立在大量珍贵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结论是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的,作为戏剧戏曲学研究同行,笔者对黎羌教授与课题组成员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表示由衷的钦佩。”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省教学名师亢西民先生关于《东亚乐舞戏剧关系研究》一书的推荐书,文中写道:“《东亚乐舞戏剧关系研究》一书把东亚诸国的音乐、舞蹈和戏剧文化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举凡亚洲东部、东北亚、东南亚各主要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周边国家的乐舞戏剧文化交流都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梳理、探讨,这一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作者治学严谨,学术视野广阔,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在文字论述之中,屡有精彩之笔,令人耳目一新。黎羌教授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口碑重录等图文记载、史志资料,以及中国与周边接壤地区以实地考察形式,发掘、整理、研究东亚地区,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琉球群岛,在东方演艺文化和诸国乐舞戏剧艺术交流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不同作用与功能。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对东亚诸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此本书的亮点和学术特色之所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将波斯、阿拉伯地区拉入东亚诸国有些不妥;还有著作为史论性质,在东亚诸国历史方面的梳理、阐发与诠释有余,但是在地理文化的论述方面略显得不足。”

      另外关于笔者《民族戏剧戏剧文化大视野》一书,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出版后,获得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其中有中国戏剧家协会曲六乙研究员、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赵志忠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何玉人研究员、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高益荣教授。

       诸如北京大学博导陈岗龙教授对此书评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民族戏剧研究)基本完成了申请书中提出的研究计划,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历史文化的文献史料,并按照要求多次组织师生到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族戏剧的实地田野调查,写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完成了由系统论述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理论著作和实地调查报告组成的课题最终成果。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在我国戏剧学领域中是薄弱环节,但又是中国戏剧学学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课题的内容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民族戏剧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来讲,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本课题花费了大量精力广泛而系统地梳理了从古代到当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献史料,并进行一定的阐释和辨析,论述了中国民族戏剧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将中国民族戏剧放在中外戏剧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上进行比较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民族戏剧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充实、信息丰富,在目前比较缺乏民族戏剧学概论性著作的情况下,对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课题还对以往的中国戏剧研究理念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不同意见,为把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纳入中国戏剧学领域,丰富和完善中外民族戏剧学的科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课题还将少数民族戏剧同汉族戏剧及域外戏剧文化进行比较,以联系的观点和比较的视野进行纵横论述,使中国民族戏剧学拥有丰富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些成绩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陕西师范大学博导高益荣教授对此书评述:“《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民族戏剧研究)较好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其成果为一部在民族戏剧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补白性价值的专著。其特点如下:(1)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视野。该成果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以翔实的史料,新颖的视野,科学的态度,严谨的论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历史,其结论较有信度。(2)理性的论述与田野调查的有机结合。该成果较好地将其学术方法相结合,既有理论思辨,又具有实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二者的有机结合呈现出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上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历史与文化”,从远而近,由浅至深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孕育、发展、形成的历史规律;下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田野调查”,考察足迹覆盖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弥足珍贵的有关民族戏剧的第一手资料,上下两编各有价值,又相得益彰。(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该成果既借鉴了传统的考据学、比较学、阐释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又采取先进的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的比较文化研究方法,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置于世界文化视野中评述,以彰显其重要文化价值。总之,该成果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实用性等创新意义。其出版发行必将填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不可低估的较高学术价值。

                

 

                       四、学术诤友的批评与引导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剧诗比较通论》后,前后收到三位学术名人对此书评价的书信。他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学者赵山林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曲六乙研究员。

        其中刘文峰研究员在书信中写道:“大作《中外剧诗比较通论》收到,非常感谢。剧诗说抓住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我对这个命题很感兴趣。数年前,首师大曾开过一个音乐与中国诗歌的学术讨论会,我在大会上宣读了《剧诗—诗歌戏剧化的产物》一文,可反映我对剧诗的粗浅认识…… 今看到您的上下两本专著,十分高兴。您将剧诗这一命题放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背景中作比较研究,十分新颖。”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学者赵山林教授当年对此书一封鉴定信:李强教授此书旨在对中外剧诗及诗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全书以中国与东方,西方各国剧诗理论及其文艺实践为经,以国内外著名文学艺术家生平与作品为纬,纵横交织出一幅古往今来全人类美的“剧诗”或“诗剧”艺术网络。书中探讨的剧诗理论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王国维、闻一多、张庚等家的理论。剧诗的艺术实践则涵盖了中国、印度、日本、古希腊、罗马和欧美诸国,一直延伸至当下。书中对于剧诗研究中的一些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强教授是有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和多年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积累。写出这部很见功力,很有特色的学术理论专著,可以为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祝贺您又有大著问世,您成果丰硕,不断开拓,令人钦佩。

        中国戏剧家协会曲六乙研究员以“你推心置腹的诤友”的身份在信中发表一边热情赞扬与一边直言批评的书信和意见:

       上个礼拜,收到王志峰从传媒大学寄来的《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上、下册,很高兴。我佩服你学术研究精力如此旺盛,学术思维如此开放、敏锐、超前。你涉猎的内容相当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也提出一些质疑:恕我直言,你接触实际太少,只令人有从理论到理论之感。你要多做田野考察。多做,多做。我觉得你把剧诗过于泛化,凡与戏剧挂边的你都把它们收容进来,这反而贬低了剧诗的特殊价值……学术评论要坦率、真诚,杜绝虚伪……学术千万别大而无当。

        我的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戏剧史》,进展甚慢,原因有二:1、社会活动,杂事太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一些国家课题的审阅等等。2、眼疾,左眼已报废,右眼戴眼镜仅0.3视力,全凭这0.3打拼,太吃力,太累。近日又患“缠腰龙”,即带状疱疹。我是患在头部和额部,影响到视力。这就导致此信写得如此潦草凌乱的原因,请谅!

       你有否赛福鼎、包尔汗的剧本、文章和评论他俩剧作的文章?我急需。你在《新疆艺术》写过吐尔逊.尤努斯的文章,我极需要,能否给我复印寄来,盼复。写完这封信,一来认为自己看很可能偏激;二来怕你受不了这样的批评。不想寄出去。后来一想,我们是推心置腹的诤友,就寄出了。

       对数十年来一贯帮助我,鼓励与支持我的德高望重的民族戏剧学研究著名学者曲六乙先生的尖锐、中肯而务实的学术批评,我是报以欢迎和赞赏的态度,对于欠缺和不足之处,虚心接受。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认真检查和改正才能摆脱狭隘、局限、愚昧和落后。

       在此信之后,我从山西师范大学调入陕西师范大学,曲六乙先生写信于我,希望我能提供一批关于新疆戏剧历史与新疆少数民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的资料,我借回新疆探亲的机会,到自治区文化厅和我原来工作过的新疆文联搜集到一些珍贵图文,发往北京,得到曲先生的高度肯定,并来信顺便与我讨论的有关藏戏的诸问题,使我深受鼓舞与启发:

        你寄给我有关新疆戏剧资料对我太重要了,这也是我撰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的软肋。你说,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为什么,1981年对新疆涌现出这么多的好戏剧?是举行了什么会演了吗?关于包尔汗、赛福鼎的生平,戏剧创作生活,以及对他俩戏剧作品的评价等资料,请你帮助提供一些。

       我正在审读西藏刘志群的《中国藏剧史》,这是国家科研项目,文化部教科司指定我审读。书稿中引用了你的《藏戏溯源》,载《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如你手头有此文,请复印一份速寄我好吗?我正困惑一个问题,认为藏剧产生于唐代,理由是桑耶寺壁画上有戴有白羊皮面具者跳鼓舞的内容。但是这仅是鼓舞,而不是戏剧。至少看不出是戏剧因素。如果说《诺桑法王》是白面具派的藏剧的唯一剧目,却从壁画上怎么也看不出迹象。我想全面了解你的观点。

                          

               五、文艺创作的探索与收获

       另外我在书籍出版、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也同样收到文学、艺术界著名作家、教授、专家、学者、编导等的热情鼓励与鞭策。如历经二十多年反复修定的奇幻历史小说《那些外国大盗— 英国斯坦因和他的同伙》著名家赠言:

       重庆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方棋说:“作为中国人,黎羌的感情当然有所倾斜,但他努力用一种世界眼光来观察、叙述,努力避免狭隘。他洒脱客观、生动流畅,把高深的地理知识,晦涩的考古知识和有趣的探险知识融入斯坦因的传奇故事,把西域、敦煌的历史普及到广大文学读者中,使我想起威廉·房龙。”

          甘肃省著名作家,兰州市作协主席、《丝绸之路》主编冯玉雷说:“黎羌兄乃一独行侠客。他以雄山古道为马,以行云流水为枪,与历史作战,与命运作战。他的文字传递一种观念: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轧过,最有价值的不是其扬起的尘沙,热是深深的辙迹。我佩服这种逼近真实的书写态度和勇气。”

        著名学者,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俊杰说:“著名作家黎羌是个文人型的学者,或者说是个学者型的文人他在近年出版和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论著。学者和作家两种气质在他的身上兼融并蓄、形成了一种意兴饱满、自逞才气、不拘文法、率性铺陈、下笔难以自休的独特文风。”

         文化部著名艺术学者,北京市文艺评论家、罗雄岩说:“近年兴起丝绸之路文化热,中外作家、学者以不同的形式发表各自的文艺研究成果。我的挚友黎羌先生所写的小说《那些外国大盗》, 故事曲折、情节惊险、文字生动,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只有详读全书,细细品味,才会洞悉他的用心良苦。”

       新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小说、散文作家贾平凹写序的《文艺思维学研究》名家推荐词如下: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元江教授指出:“文艺的思维有不同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而寻求独特的创造方式。这正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不断追问的“是如何是”的终极问题。黎羌教授领导的团队所编著的“文艺思维学研究”这部书正是试图对这个亘古以来不断被人提及,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根本问题所作的最新的思考记录,相信它能给我们指引新的思想的道路。”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朱鸿教授指出:“《文艺思维学研究》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和丰富性兼备的学术成果。追求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风格, 论述全面、系统、深入,很是清晰。固有的结构、启承、语言,还有问题提出和参考文献,颇为完善矣!凡有志进行文学创作或正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准作家或作家,也许他们不在院校之中,然而也宜于使用,而且必有助益。”

       上海歌剧院著名剧作家,京剧、话剧《杜鹃山》编剧,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访问学者王树元先生指出:“十分羡佩黎羌教授的创作热情及书写能力,这都是您多年黄卷青灯、努力写作的心血结晶。大著《文艺思维学研究》读后,欣喜之情,难以言表!随着年龄与经历的成熟与丰富,认识分析必然会更深刻,更准确,更有创造性与独特性!您与同事精力充沛,创作与研究旺盛。险路高峰之上,必然摘得长生果,光耀史册。是所至盼。”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导康保成教授与中央戏剧学院管理学院的陈珂教授更是常年关心与支持我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评论武汉大学    教授的一本新著时也并行提及我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在中外民族戏剧艺术关系史中所产生的重要价值与学术影响。

       在此前还专门致我一封短信:“李强兄大鉴,正在拜读吾兄大作《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又收到您与宋博年先生合著的《西域音乐史》,两书都是我亟需学习和参考的,谢谢!敝处主办会议,正式请柬将在六月底七月初寄出。十月羊城聚首,再把酒畅谈!”

        陈珂教授关于我与我的硕士、博士生合著的《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一书,寄来一份富有见解、勇于批评的鉴定书信,我本着不掠美,不遮丑的客观态度将两封信主要内容记录如次:

       您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在教育部课题基础上所完成的《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是相 关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之作。《民族戏剧学》也代表着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理论界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治学方法和眼界。我们从传统的戏剧戏曲就事论事的层面上,拓展到多学科、多方位、多种理论、多种手段的治学的一种全新阶段。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理论界非常重要的学术的思潮和状态。

        在仔细阅读了各位师生编撰的原稿后,感到其立意和设想、布局和结构都颇有新意。在论述中,透出编撰这的聪明才智,是近年来戏剧研究中一部难得的编著。不过《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这一课题过于庞大,第一手资料难以采集到位,分析和研究很容易,变成资料说明和现象罗列,不易看到其真知灼见。冒昧建议,或可将这部编著本作为“之一”,这样避免小书大题之嫌,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拓展和续编打下基础。灵位,此编著本还有一些格式上,行文上,引述和注释上的瑕疵,也望在校对和修订中得以改进。

        最近我又收到陈珂教授关于我与柯琳教授合著的《东亚乐舞戏剧关系研究》一书的推荐书,文中写道:

        笔者接到北京大学东方文化中心此项任务前后,查阅了大量中外学者关于东亚地区的虽然零散但极为重要的学术资料,读后眼界大开,收益大增。随之,甚为开心的是前往周边一些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借访学机会查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方才奠定了逐步撰写此书的文字基础。再有,我长年带领学生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田野作业 ,特别是实地考察了不少边境城市与口岸,更是为此书增添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信息。由此,深切地感知,研究东方文化,不能离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与边疆学,要不然会一事无成。

          黎羌教授撰写的《东亚乐舞戏剧关系研究》是我国近年来中外比较文化学与艺术学的优秀科研成果,具有填补相关学科空白的重要意义。此书是近年来戏剧学术论文中的佼佼者,也是具有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重要科研成果。其选题到位,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作者以现实性的眼光,对东亚诸国戏剧文化关系诸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能够紧扣主题,以史带论,观点鲜明,框架扎实。作者尚能抓住论题中的一些关键点,理论阐述展开比较到位,准备工作和材料采集也比较充分。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结构到位,标点符号符合规范。此部著作所提倡的综合研究法,即借鉴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先进学科手段又沿用考据学、训诂学、文献学、版本学、图书学、统计学、阐释学,以及制作文艺理论数据库等传统学科研究方法,对东亚诸国戏剧发展史、关系史与存在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给评阅人留下深刻印象。

        陈珂教授所提出意见和建议:(1)这是一项巨大的戏剧学工程,对建构中国当代戏剧学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中戏科研高屋建瓴的排头兵项目。建议加大支持力度,更多一些田野工作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完善和充实该论著。(2)注释及参考文献小有瑕疵,请进一步修订。(3)过于文学化和夸张的辞句应适度删减,反显作为理论专著的庄重和学术品格。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集思广益、兼收并蓄;一颗幼苗要长成一株参天大树,需要众多园丁们的辛勤培育与浇灌。一个从事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普通工作者要成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同样需要诸多名人、大家、大师们的呵护、指教和帮助,才能多少取得一点儿成绩。 

                         

                  六、半个世纪后的中学同学聚会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在世,实如一叶小舟,随意漂泊,所留印痕仅在波峰浪谷与孤岛港湾。更似一只飞雁,随风浮游,依稀仅存雪泥之中指印爪痕。人在浩大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显得多么渺小与短暂。唯一可欣慰的是人可借助几部赏心悦目的文艺著述,给寂寞、失落的人生时空添几点美的春色。

     唐代诗仙李白有一段美文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短促,如梦似幻,天荒地老,归去来兮。恰似飞鸿掠影、雪泥鸿爪,自存一份漂泊、孤独、忧郁感的文字要抒写,为日渐繁茂的美文书林生长一束奇葩新花。

           在今年夏季我前去新疆乌鲁木齐市,参加五十年一聚的“塔城第三中学1968届同学会”,心存感动,书写了一首抒情散文诗《永不褪色的记忆》一献给我中学时代的校友们:

        岁月就像一条河默默地,

        悄然地从我们从身边去流去,

        生命中只留下往日清晰的记忆,

        我们追溯儿时记忆的的源头,

        来自中国西部那块发热的土地,

        塔尔巴哈台山下的乌拉斯台河畔,

        人民街九号塔城三中的两个班级,

        初六五与高六八级老三届的同学们,

       青春年华是那样健美阳光充满朝气,

       我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西北边陲,

       完全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刻苦学习,

     我们团结友爱经风雨见世面亲同手足,

      从这里出发上山下乡走入广阔天地,

      遍布塔城额敏克拉玛依昌吉乌鲁木齐,

     还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国每一寸土地,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平凡的岗位上总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虽然五十年同学们忙碌工作和家务儿女,

      散多聚少缺乏相互照料和相互联系,

      但是血总是浓于水情总是重如山,

      天南海北同学们的心从来都没分离,

      还记得我们读书在莫里托夫中学大楼,

     东欧式的大毛炉定格同学青少年的花季,

     还记得在人民公园苏式影剧院舞台上,

     哈尔墩大合唱的美妙歌声惊天动地,

     还记得中学毕业时互赠的黑白小照片,

    就像收藏的糖纸邮票歌片那般珍奇,

    再加上告别母校到社会上的各种集体照,

   永恒交织着青葱年代五光十色稚气印迹,

   天上的日月地上的江河深情凝视我们,

   从青少年走向中年与老年的坎坷的经历,

   就像巴克图口岸额敏河畔的花草树木,

  春夏秋冬景观不分伯仲各有各的美丽,

  忘不了边城大街上一路欢笑的六根棍,

 还有母校班级中丰富有趣的文体游戏,

忘不了期末师生间潇洒浪漫的歌舞聚会,

 还有美味的大列巴格瓦斯和巴扬布拉吉,

时间的老人如箭如梭走得有些儿太快,

转瞬间同学们驶过五十个年轮进入古稀,

乘着祖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观赏夕阳无限好享受晚霞日晖最壮丽,

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再走他几个来回,

亮开歌喉引吭高歌尽情舒展美的肢体,

无悔我们青春年华扬起生命新的风帆,

融入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美好理想天地

让我们永远相亲相爱相互协助与鼓励,

但愿校友们在未来岁月中还能经常相聚,

昔日的旧照片永不褪色新合影更加鲜艳靓丽,

永远的同学永恒的友情友爱和永不衰败的友谊,

再度展现在塔城昌吉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和内地。

      我自1968年秋在新疆塔城市参加工作,陆续在上海、乌鲁木齐、山西临汾到陕西西安不知不觉50年之久有幸介入编辑、记者、作家、诗人、专家、学者、社会文化组织者、高校教师、学者的行列之中。游历过边疆与全国不少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阅读过许多经典名著、古文奇书,经历过一些社会底层的大风大浪、喜怒哀乐。日渐丰富的生活体验,荣辱遭遇、激情感受,促使着我将其流于笔端,见诸书报,铸成美文,留存于世,此为终生苦心诣意所求之事矣。

                           

               余言:留在书面文字的历史见证

        如今,随着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的普及,纸质亲朋戚友书信已经成为文物收藏品,逐渐消失的历史见证。叶永烈先生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书《历史的绝笔— 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读完其序很有感触:

       大历史,小故事,讲历史,谈文化,这本书以我透过一封封名人书信所讲述的小故事。折射了时代。名人书信是天际的一抹晚霞,虽然璀璨,转瞬即逝。这些名人用富有个性的字体写下来的书信,面字如人,温存温馨,泛黄而不褪色。

       好在我从小养成写日记、书信、编作品集的习惯,当我从箱包中翻出大量老师、朋友、家人的书信、照片、资料,还有大批杂志、书籍和电脑中翻阅到多年来,数十位大家、学者,还有一些学生、同事给我拙著写的序跋,以及写的书评,自然我深情回顾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经历过的大小事,交结过的朋友之后,策划了此本书,留给社会,留给家人,留给同事,更留给我的孩子和这一生交际过值得我爱的朋友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