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剧通史》竞标书(文存)陕西师范大学李强(2009年)
2020-07-17 09:20:19
  • 0
  • 0
  • 0

《中华戏剧通史》竞标书(文存)

陕西师范大学李强(2009年)


尊敬的教育部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衷心感谢你们抽出百忙时间评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申报的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

我们这个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成员主要来自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等院校陕西师范大学,另外还有国内外12个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竞标条例和有关要求,我们的设计方案本着“写全、写通、写真、写专中华古今多民族的戏剧文化历史”的宗旨,拟从下面五个方面作一汇报:

1、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本学科前沿成果与问题;

3、学术目标与设计方案;

4、编撰思路与课题纲目;

5、攻关方法与创新成果。

请各位评委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前  言:

中华戏剧是与华夏文化同生共长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政治、宗教、民俗、军事、文化等)故事,凭借舞台当众展示的文艺样式。中华戏剧是中国古今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是以中原汉族为主,以周边各少数民族戏剧为辅助,并融通与其交往的域外国家与民族戏剧,从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成果。中华戏剧通史如同一条大河,从上下五千年的源头流出,一路上汇聚了千沟万壑的溪水河流,逐渐形成了巨大的繁复的中国多民族的传统戏剧历史时空。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盛世,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有质量将中华多民族戏剧文化历史编撰合格,乃至优秀,以经得起社会、历史和学术的检验。


一、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中华戏剧通史集中国古今各民族文学艺术之大成,是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史、中华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部戏剧通史具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性质,可谓中华文明、文化、艺术史的缩写史和补充史。

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地理流播极为广阔,过去因学术观念约束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们对其文化史地的记载过于短暂与狭窄。中华戏剧通史的编撰应该尽可能地延长与扩展其时空,将其与中华文明、文化、艺术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华民族作为东方民族的一部分,自古迄今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戏剧文化体系,实为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国家各种戏剧艺术的融汇体。只有梳理清楚古今中外各种戏剧的交流历史,才能摸清其发展规律,并真正地加入世界戏剧统一的文化格局之中。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不能缺失完整的系统的中国传统戏剧史,无论是现实中戏剧理论与实践,还是科研与教学中的戏剧历史文化普及,都需要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可读性的通史类戏剧史学鸿篇巨制。

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拟分为四部分论证:

1、中华文明与戏剧文化;

2、以历史书写戏剧文化;

3、编撰中华戏剧的意义;

4、研究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须陈述的主要观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更是一个拥有巨大文学艺术财富的文化国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开创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著名历史文化学者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论断,不仅是中华文明通史、中华文化通史,也是中华文学通史、中华艺术通史,乃至中华戏剧通史编撰的理论通则。中华多民族戏剧文化同样也是一部由汉族为主体的,又有众多少数民族戏剧融汇合成的戏剧整体或复合体。


二、本课题前沿成果与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为四大部分:

1、欧美关于中国戏剧史论研究;

2、日韩关于中国戏剧史论研究;

3、台港关于中国戏剧史论研究;

4、大陆关于中国戏剧史论研究;

国外有关戏剧史学研究可分为西方与东方学者研究成果两大部分。

西方专家学者出于对东方国度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猎奇心理,以欧美文艺和戏剧理论对此予以审视论断,扩大了中华戏剧的世界视域,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臆断和曲解。东方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戏剧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国,相对于大陆起步较早,有较好的连续性,研究方法也比较先进,但也存在戏剧史料匮乏、田野调查不够充分等问题。

中国学者有关戏剧史学研究可分为大陆与台湾和香港学者研究成果两大部分。

中国学者多重视文本与案头戏曲文献研究,近年来大陆和台、港学者也开始注重对各地稀有剧种的田野调查,对各民族、民间、宗教戏剧提高了重视程度,对陆续发掘出土的大量戏剧文献文物实施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对少数民族戏剧与国外戏剧研究现状及成果关注不够。只有联合中国境内,乃至海内外的华人精英学者一起联合攻关,方能在现有的几百部中国戏剧史论基础之上形成一部中华民族戏剧文化长卷。

关于中国戏剧史学的争论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自古迄今还不曾见到有一部学界所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编年通史,也没有一部中华民族综合戏剧通史能把中国各种戏剧形式,如古典戏曲、地方戏、国剧、话剧、歌剧、歌舞剧、舞剧、音乐剧、皮影戏、儿童剧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更不曾有哪一部史学专著能够全面描述和概括古今发生在中国所有朝代与领土上有关戏剧文化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外宗教、世俗戏剧交流之史实。

对此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如下5个方面:

(1)戏剧史的改写;

(2)戏剧戏曲概念;

(3)中国戏剧起源;

(4)中国戏剧源流;

(5)戏剧的合成与转型。

戏剧史的改写受中华文化、艺术、文学史的改写之影响。缘由过去将此历史记载的太短暂,而且所涉猎的地域也过于狭窄。问题出在对戏剧的界定太文人化与现代化,并且将大戏剧与小戏曲的定义严重混淆。在戏剧的起源追溯和源流的梳理方面,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尤对民间、民俗、民族和宗教仪式方面的戏剧历史活动视而不见。再有对影响戏剧形成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背景,以及组成其机体的众多文学、艺术要素的合成缺少清晰的辨识,由此造成对戏剧转型过程中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的误读。以上史学问题只有在成功编撰大规模、全景观、长篇史诗性的戏剧通史过程中予以纠正和解决。

三、学术目标与设计方案

中华戏剧伴随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孕育、滋长、形成、发展、成熟、蜕变的历史进程中递嬗因革,绵延传播,生生不息。本课题的学术目标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下最大的功夫“写全、写通、写真、写专中华古今多民族的戏剧文化历史”。

为了完成这个高远的学术目标,我们拟从戏剧地理、戏剧历史、戏剧文化、戏剧艺术四个方面入手,以期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全面、贯通、真实和专深。

1、戏剧地理:戏剧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之下,中华民族戏剧受之影响而形成东方、亚洲、中国、东南西北各行政区域的戏剧,以及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省市自治区冠名的戏剧。也同样培育出特定地理文化空间的戏剧品种、语言和声腔。在历史上,古代中国版图并非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秦、汉、唐、辽、元、清朝时期的领土要大得多,对此须全面审视,理应填满戏剧地理的缺失。

(诸如1、中国戏剧,2、中国北方戏剧,3、中国南方戏剧,3、中原戏剧,4、边疆戏剧,5、华北戏剧,6、华东戏剧,7、东北戏剧,8、西北戏剧,9、西南戏剧,10、中南戏剧,11、关中戏剧,12、岭南戏剧,13、巴蜀戏剧,14、关东戏剧,15、江浙戏剧,16、黄河戏剧,17、长江戏剧,18、青藏高原戏剧等。)

戏剧历史:戏剧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必须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步。无论三皇五帝、夏、殷商、周、春秋、战国,乃至大秦帝国后的各个朝代,都有与戏剧历史文化有关系的表演艺术形式。像现有史学中以偏概全,仅承认中国古典戏曲不足一千年的历史,是不符合科学和现实的落伍观念。只要我们对产生在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巫术礼仪、民间世俗基础上的原始乐舞戏剧艺术予以贯通,方可有效地匡正中国有史以来的60多个朝代与历史阶段所遗存的戏剧文化。

(诸如1、先秦戏剧,2、两汉戏剧,4、隋唐戏剧,5、宋元戏剧,6、明清戏剧,7、民国戏剧,8、中华人民共和国戏剧,9、南诏戏剧,10、吐蕃戏剧,11、突厥戏剧,12、西域戏剧,13、高丽戏剧,14、安南戏剧,15、琉球戏剧,16、万历戏剧,17、康乾戏剧,18、新时期戏剧等。)

戏剧文化:戏剧是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化合物,戏剧文化不仅分布于中国各民族宗教与官方戏剧范围内,而且熔铸于民间语言文化之中,并归属于相关的各民族语系、语族、语支与方言。只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滋生的土壤,才能探索清楚戏剧文化广阔的背景与深刻内涵。只有钩沉过去不受重视的周秦汉唐戏剧史前史,以及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要素,才能构建起经纬分明、真实生动的中华戏剧语言体系。

(诸如1、汉藏语系戏剧,2、印欧语系戏剧,3、阿尔泰语系戏剧,4、汉方言戏剧,5、客家戏剧,6、汉族戏剧,7、少数民族戏剧,8、藏族戏剧,9、蒙古族戏剧,10、维吾尔族戏剧,11、傣族戏剧,12、彝族戏剧,13、壮族戏剧,14、苗族戏剧,15、满族戏剧,16、朝鲜戏剧,17、羌族戏剧,18、佛教戏剧,19、道教戏剧,20、天主教戏剧,21、征战戏剧,22、民俗戏剧,23、婚嫁戏剧,24、丧葬戏剧,25、节庆戏剧等。)

戏剧艺术:非文字的戏剧艺术远远早于文字记载,对其历史的深入考察决定着此种表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理性认识与甄别可供观赏的造型艺术,诸如戏剧舞台美术、建筑、乐器、道具、面具、服饰等,以及感官需要的视听艺术,如舞蹈、杂技、曲艺、音乐、道白等的因素,以及对远古宗教与世俗戏剧,近古宫廷与民间戏剧,近世中原与南北戏剧,近现代周边与中外戏剧,当代中华各民族戏剧艺术的综合性专深研究,方能解析中华民族戏剧的成因和发展的奥秘。

(诸如1、昆曲,2、京剧,3、川剧,4、豫剧,5、评剧,6、越剧,7、黄梅戏,8、秦腔,9、二人转,10、话剧,11、皮影戏,12、歌舞剧,14、音乐剧,15、广场戏,17、戏剧音乐,18、戏剧美术,19、戏剧文学,20、戏剧表演,21、戏剧服饰、22、戏剧化妆,23、戏剧建筑等。)

根据上述理念所作课题设计:

中华民族戏剧文化从孕育、萌芽到形成、发展、兴旺发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自古迄今凡4550年期间64个朝代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今各个民族的戏剧演变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即远古萌芽期,中古形成期,近古盛兴期,现当代拓展期,由此统辖再划分为十个具体历史阶段,即原始社会、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西夏、宋、蒙元、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从而形成4卷、12编、64章,279节,另有总述、后记共两篇的戏剧史学的系统、网络文字框架。为了符合国际图书史学编辑学术规范,在此书之后又附录6个必备图文,即戏剧史学参考书目,中华民族戏剧历史编年,中国戏剧文化资料汇编,中华戏剧分布图表,中国戏剧分类简表,中国戏剧名称英文对译。

四、编撰思路与课题纲目

中华民族戏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诸如戏曲、歌剧、话剧、哑剧、舞剧、傩戏、歌舞戏、木偶戏、皮影戏等,有机地兼容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文学、美术等,有着独特的东方民族特色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路径,即以文化艺术为经纬来编织戏剧历史:远古人兽扮饰→神灵祭祀面具→三皇五帝传说→世俗哑剧乐舞→原始傩舞仪式→殷商周礼乐→春秋战国历史剧→先秦优伶杂戏→秦汉傀儡百戏→魏晋歌舞戏→隋唐杂剧参军戏→辽金院本诸宫调→宋元杂剧南戏→明传奇昆曲→清各族地方戏→民国话剧新戏→建国后中华多民族戏剧。

此部戏剧通史设有:

总述: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厚重全史,

一、戏剧萌芽卷 (远古)

(一)、上编:华夏文化的形成与戏剧发生

(二)、中编:中华原始戏剧艺术的合成

(三)、下编:东西方诸族戏剧艺术荟萃

二、戏剧形成卷  (中古)

(四)、上编:中西乐舞戏剧艺术的交融

(五)中编:中华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熔铸

(六)、下编:汉族与周边民族戏剧文化融汇

三、戏剧兴盛卷(近古)

(七)、上编:中原华夏戏剧艺术的成熟

(八)、中编:汉胡戏剧互动与世界文化身份

(九)、下编:宗教与世俗戏剧文化的融通

四、戏剧拓展卷(近世)

(十)、上编:地方戏与民族戏剧的兴起

(十一)、中编:外国戏剧与中国戏曲的交流

(十二)、下编:新中国民族戏剧改革与发展

后记:中华民族及其戏剧的伟大复兴

根据上述四卷十二编,略作如下内容简介:

(一)、远古孕育时期: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有了古代祭祀仪式行为之时,即以各种原始艺术表演形式创制与合成最初的戏剧样式。特别是神话传说遗留下来的人兽媾合形象与佩戴面具饰演历史故事,即为中华民族文化植入戏剧的种子。

(二)、近古形成时期:自周秦汉唐诸朝宫廷,大力扶持的礼乐歌舞、优伶戏谑,以及驱傩仪式,其中不自觉地保留着一些民间演艺文化。当社会动乱、外族介入,以及中西文艺相互交融之时,中华民族戏剧艺术自然应运而生。

(三)、中古发展时期:辽、金、元代与南北胡族在与中原民族相融合,并以强势交替其政权之时,浓郁的草原与山地文化,神奇地促使中国传统戏剧迅速成熟。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杂剧、南戏、参军戏、传奇等成为中华文坛亮丽的风景线。

(四)、近世繁荣时期:经过历史久远的反复较量,于明清时期,花雅之争局面终有改观,京剧的崛起、梆子腔的盛行,使得昆曲雅剧走向衰落。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以及新中国“双百方针”的制定,外来话剧、歌剧与民族戏剧日益兴起,中华戏剧逐步走向繁荣。

若作课题纲目进一步了解,可审阅标书全目或下述简目:

中华民族戏剧通史简目

总述: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厚重全史

第一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

第二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戏剧

第三节:大器晚成的中华戏剧通史

第四节:美仑美奂的中华戏剧文化

一、戏剧萌芽卷 (远古)

(一)、上编:华夏文化的形成与戏剧发生

第一章:东方神州的华夏文明曙光

第二章:炎黄帝与华夏图腾崇拜

第三章: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戏剧

第四章:自然社会中的拟兽与狩猎剧

(二)、中编:中华原始戏剧艺术的合成

第一章:周朝礼乐与易经文化精神

第二章:荆楚巫术与古风乐舞戏

第三章:《诗经》《楚辞》中的歌舞古剧

第四章:中原与边地乐舞杂戏交融

(三)、下编:东西方诸族戏剧艺术荟萃

第一章:秦朝大一统的中华表演艺术

第二章:大汉乐舞百戏与云门鼓吹

第三章:丝绸之路歌舞戏与四夷乐舞

第四章:西方输入的戏剧伴奏乐器

二、戏剧形成卷  (中古)

(四)、上编:中西乐舞戏剧艺术的交融

第一章:神州诸族戏剧文化大舞台

第二章:中西诸国交流的戏剧成果

第三章:北方萨满乐舞与胡族戏剧

第四章:江南鬼神信仰与志怪杂戏

(五)中编:中华各民族戏剧文化的熔铸

第一章:恢弘大度的唐代乐舞戏艺术

第二章:王朝宫廷的乐舞机构设置

第三章:大唐境内各民族的乐舞戏

第四章:输入中原的异域歌舞戏

第五章:五代各国乐舞与扮戏娱乐

(六)、下编:汉族与周边民族戏剧文化融汇

第一章:走向国际戏剧舞台的辽金西夏

第二章:辽金时期杂剧与院本的产出

第三章:西夏党项人的戏剧贡献

第四章:南方民族戏剧艺术的铸造

三、戏剧兴盛卷   (近古)

(七)、上编:中原华夏戏剧艺术的成熟

第一章:缠绵委婉的宋代艺术意韵

第二章:瓦舍勾栏世俗文化的勃兴

第三章:诸宫调与市井化的说唱

第四章:参军戏的创作表演

第五章: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八)、中编:汉胡戏剧互动与世界文化身份

第一章: 蒙元文化的扩张与戏剧兴盛

第二章:元散曲和元杂剧文体变异

第三章:中外传统戏剧关系的确立

第四章:元杂剧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第五章:南戏及其南北合套戏剧

(九)、下编:宗教与世俗戏剧文化的融通

第一章:明朝中外文化交流与人文思潮

第二章:明传奇的崛起与戏曲争论

第三章:昆曲与诸剧种声腔的兴起消长

第四章:南北戏剧融汇与合套

第五章:汉族戏曲与少数民族戏剧交流

四、戏剧拓展卷  (近世)

(十)、上编:地方戏与民族戏剧的兴起

第一章:清代疆土的开拓与戏剧文化传播

第二章:昆曲与乱弹的花雅之争

第三章:京剧与清代的各民族地方戏

第四章:梆子腔与板腔体剧种系统源流

第五章:中华传统戏剧文化的中外传递

(十一)、中编:外国戏剧与中国戏曲的交流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功中的戏剧命运

第二章:国剧和地方戏的改革及走出国门

第三章:西方经典戏剧的输入与影响

第四章:陕甘宁边区的秧歌戏和新歌剧

第五章: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的中国民族化

(十二)、下编:新中国民族戏剧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中华多民族戏剧的新气象

第二章:话剧和戏曲艺术的新面貌

第三章:歌剧舞剧歌舞剧与音乐剧

第四章:台湾香港澳门戏剧历史与现状

第五章:中华戏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后记:中华民族及其戏剧的伟大复兴

第一节:中华戏剧与世界戏剧理论

第二节:各民族传统戏剧艺术的整理

第三节:非物质戏剧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四节:中华戏剧艺术与世界的未来

附录:

附录一:戏剧史学参考书目

附录二:中华民族戏剧历史编年

附录三:中国戏剧文化资料汇编

附录四:中华戏剧分布图表

附录五:中国戏剧分类简表

五、攻关方法与学术成果

经本课题组成员研究,课题攻关方法研究的重点分为6方面:

1、对中华戏剧起源的认定;

2、对戏剧学科本体的界定;

3、对戏剧流播范围的考证;

4、对戏剧文化整合的阐释;

5、“大戏剧”历史观的建立;

6、对戏剧艺术交流的研究。

解决方法需使用文献考证分析法、历史文化分析法、逆向历史研究法、资料数据库、田野作业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创新点体现着5方面:

1、在理论上延伸中华戏剧历史;

2、在时空上扩展中华戏剧范围;

3、在形式上加大中华戏剧容量;

4、在文献上甄别中华戏剧误讹;

5、在世界上确立中华戏剧地位。

《中华民族戏剧通史》拟完成200万字,4大部分,12分册,另附6个附录图表,以及800余幅图版。争取在5年内完成、审定与出版发行。其学术成果体现在4个方面:

(一)、贯通中国各朝代:过去的中国戏剧史学多从宋元开始,至今仅一千多年,然而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历史却长达四千年以上。故此,需对过去被忽略和遗忘的戏剧史前史,即前戏剧、准戏剧、泛戏剧,以及戏剧因子、戏剧元素、戏剧成分等进行融会贯通的历史钩沉。

(二)、覆盖中国古今版图:版图宏大、幅员辽阔的中国,以黄河、长江流域为轴心,在历史上时大时小地向亚、欧洲际扩展。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以后,汉、唐、辽、金、元、清朝所辖版图较之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得多,在此偌大的领域中存在着大批鲜为人知的戏剧史料尚需补充。

(三)、融摄中华各民族:昔日不甚重视古今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研究,从而造成中华戏剧信息大量流失。其实,古代汉族及其戏剧也为“四夷”胡族所融入和构成。在中华戏剧通史中下大气力将古今各民族的戏剧历史文化事件与资料嵌镶布设,可谓此浩大工程完善的重要标志。

(四)、延伸中国戏剧各角落:虽然,近百年的中国戏剧史杂驳繁复,但基本多囿于汉族为主的古典戏曲与地方戏研究,较少关注处于弱势的民间小戏、仪式剧、皮影戏,以及“舶来品”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由此造成的中华戏剧文化体系的严重失调,对此种不正常的史学局面必须改变书写。

总而言之,本课题拟以全新的观念、视角与方法,从中外各民族语言文字记载的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文史著述、田野调查报告以及中外各国各族语言文字所记载的有关中国古今戏剧资料中寻绎珍贵的戏剧史料,全方位地考察和描述我国各民族戏剧孕育、滋长、形成、发展、成熟、蜕变的动态历程,并予以高度理性的归纳和阐述。


结语:

中华多戏剧通史的编撰如同在筑造一座宏伟壮丽的历史文化大厦,在完成一项坚实永固、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知道身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不敢有丝毫轻视与松懈。为的是将中华多民族的戏剧文化历史写全、写通、写真、写专,保质保量写出真正的学术水平。

本课题组的负责人是长期从事中华各民族戏剧与中外戏剧交流研究的,有着大量戏剧文化史学成果的国内知名学者。课题组主要成员约2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13个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还有海外一批专家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师生加盟,这些专家学者均从事与中华戏剧有关联的各个文体门类的研究工作,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及学术成果。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单位文学院,有着坚实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对课题组予以大力支持,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团结着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精心设计,全力攻关,相信合校内外、国内外之力,一定能如期如愿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光荣的中华戏剧通史编撰任务。


谢谢各位评委的指导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