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梨园:汤显祖名剧“临川四梦”
2020-08-24 22:07:13
  • 0
  • 0
  • 1

         醉梨园:汤显祖名剧“临川四梦”

                       黎明羌笛

                     

在此世界上,似乎没有比中华民族更喜欢做梦、解梦、追梦的民族,也没有比中国古典戏曲更迷恋梦幻类描述的戏剧形式。在中国远古先秦,就有“ 庄周梦蝶”、“ 周公解梦”的文学寓言,明清则有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传奇戏曲,又有著名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长篇章回小说,以及其数十部典丽文雅、美轮美奂的“ 红楼戏”。

所谓的“临川四梦”,系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部剧作,均含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醉生梦死”“为梦而生”等意蕴。亦如明代汤显祖《拂舞词》云:“玉壶清管向西邻,红袖斜飞雨拂尘。醉里踏歌春欲遍,风光长属太平人。”梁清标 《冬夜观伎演牡丹亭》评述:“优孟衣冠鬼亦灵,三生石上牡丹亭。临川以后无知己,子夜闻歌眼倍青。”认为汤翁“优孟衣冠”“醉里踏歌”之临川《 牡丹亭》虚无缥缈、风光无限。

明代著名诗人、戏曲作家汤显祖一生经历坎坷、著作等身。他除了编剧之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数量多,质量高,不过因剧掩盖而名微。汤显祖以《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种”而名扬天下。在其理论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他激情满怀吟诵“奇哉!清源师。人生而为有情,歌舞因情而生。”此言论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文学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戏曲表导演艺术理论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其中强调的“人生而为有情”,“ 歌舞因情而生”之论点,还为“ 临川四梦”之剧作成功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 临川四梦”之《牡丹亭》,亦称《还魂记》,此剧因女主角情生做梦气绝,又“死而复生”稀奇情节而夺人耳目。《牡丹亭》继承与发扬《西厢记》优秀传统,并对《红楼梦》产生直接影响而令人称绝。汤显祖生前写剧五部,唯对《牡丹亭》情有独钟,他在《牡丹亭题词》中不避“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喜形于色自语:“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有《牡丹》”。并自信戏能通神“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在此经典戏曲中,最为观众所赞赏的是《惊梦》一折,写杜丽娘与丫环在百花怒放的春天花园中玩赏时,不觉眼前风雨侵蚀,断井颓垣,使她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中抽身陡转睹物生情,顾影自怜,为对自身命运的沉痛感叹。杜丽娘无限伤感曲唱[仙吕过曲·步步娇]: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在此前期汤显祖还著有《紫箫记》,根据唐人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所改编,但剧中无小说中因李益负心致霍小玉于死的情节,一改悲惨结局为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不免削弱了戏剧感染力度。有人认为此剧关目平庸、思想肤浅。不过他在原作基础上重写,加工改编为《紫钗记》获得成功。汤显祖完成的新剧,写唐代陇西士子李益(十郎)赴长安应试期间,在元宵夜长安灯市拾得霍小玉遗下的紫玉燕钗,并以钗定情。二人新婚之时,正是李益高中状元之日。因而卢太尉将他远庶塞外参军,断绝李霍二人音讯。三年后,李益被召返长安,卢太尉欲再招益为婿,便施以奸计,十郎见钗在情亡,不愿再娶,意欲吞钗拒婚。后小玉与益重逢。两人冰释前嫌,十郎为小玉将紫钗重新插戴,以证旧盟。李益与小玉联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邯郸记》取材于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洞宾以磁枕使卢生入梦,卢生梦中行贿中试,出将入相,一时享尽荣华,但因官场倾轧而遭贬,后又复官,得封为回公,一门荣华,复享高龄而卒。剧中卢生待一场梦醒,始知身卧邯郸旅店中,破解黄粱美梦获大悟,乃从吕洞宾学道成仙方为真实涵义。如今昆剧看家折子戏《扫花》、《三醉》、《法场》等均出于此剧作。

《南柯记》根据唐代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而成,写淳于棼梦为槐安国附马,作南柯太守二十年,梦醒后大吃一惊,发现槐安国原来是庭前大槐树下的蚁穴。汤显祖上述两个出世题材,表明他晚年的佛老思想已很浓重。“ 南柯一梦”故事的主旨不难理解,深刻地阐释了“ 人生如梦”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在古代文人笔下,以梦境喻人生,其意旨是否定曾被崇尚、追逐的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教的终极归宿。

说道汤显祖的坎坷历史,他为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若士,年轻好学,明神家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做南太常博士,后为礼部主事,移道就职于江苏金陵。中年仕途败落,1590年因上疏批评朝廷,从首府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终因不能与上层合作,于1598年辞官归里一心著文写戏,也正因为因祸得福,成就了以诗文戏曲记载人生之梦想。

汤显祖四十九岁时写的《牡丹亭》,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所改编,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赞颂了冲破理教的压迫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此剧被公认为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谬论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

《牡丹亭》写的是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冲破闺阁的束缚到花园中游玩。面对良辰美景,引起她伤春寂寞之感,倦睡之中,丽娘梦见与理想中的情人相会,醒来后精神恍惚,几度痴情想念,忧郁而死。自埋在梅花观,由石道姑伴守。穷书生柳梦梅赶考途中,病倒梅花观,偶见丽娘的画像,觉得似曾相识,十分爱恋,当晚果真梦见丽娘来书房相会。原来梦梅正是丽娘生前的想念的梦中人。根据丽娘的嘱咐,梦梅和石道姑开墓救活了丽娘,二人一齐到了临安。梦梅中了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并解除了在淮安做官的父亲对柳梦梅的误会,最后两人以婚配团圆作结局。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舞台上,选自《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非常流行的折子戏《春香闹学》,描写杜丽娘反感老塾师言辞举动,不时揭露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活泼可爱的春香更是推波助澜,为实现杜丽娘的自由而讽刺嘲弄老头,骂他是“村(蠢)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其尖刻措词情趣横生,听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寻梦》中有一段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幽会情景,追忆她对自由婚姻的热情向往与赞美。待杜丽娘要决心为爱殉情时,仍是情意绵绵咏曰:“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即便她在死后,在阴曹地府她也在灵魂中紧抱一个“情”字。

明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对此剧作高度评价:“《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时值今朝,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牡丹亭》几经改编加工,仍未减色,近年尤因台湾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而熠熠生辉、青春长驻,这可谓中华艺坛上爆出的一个新的奇迹。

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位文艺家大胆妄为,浓墨重笔摹写一大家闺秀,不为道法礼教所束缚,亦人亦神亦鬼死而复活。这在中外戏剧戏曲史上从无先例。这全在于汤显祖写剧一味地追求于“情”字,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他还在一篇题词中大发感喟:“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之人耳!”他因认识到封建社会中理对情的扼杀,毕生崇尚真情反对假道学,才竭力塑造一位美丽、聪明、执着、理想的多情尤物杜丽娘。

回顾历代各朝,《牡丹亭》给社会曾带来极大影响,特别是在被压迫的青年妇女之中引起很大共鸣,以致产生许多匪夷所思的传闻轶事:如娄江地区有一位叫俞二娘的年轻妇女,十分爱读《牡丹亭》,“蝇头细字,批注其侧”。然而在十七岁就自暴自弃,“怨愤而终”。汤显祖后来得此批本,感慨万分,特写了两首绝句云:“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传说杭州有一位女艺人商小玲,擅长演《牡丹亭》,因为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寡欢,久染疾病。她每次出演 “寻梦”、“闹殇”诸折,都会“缠绵凄婉,泪痕盈目”。有一日,正演《牡丹亭》“寻梦”梦牵魂绕,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之辞令之时,不觉伤心过度而轰然倒台气绝。明代一位叫冯小青的美丽姑娘,十六岁嫁给一个姓冯的商人作妾,过着非人的生活,待十八岁就撒手人寰,人们对此不解。后人在小青遗稿中发现她生前的一首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方知原来她生前全靠读《牡丹亭》来支撑人生,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曲时总是“如醉如痴,眼中落泪,心动神摇”。听说还有一位叫金凤钿的扬州姑娘,对《牡丹亭》“读而成癖”,“日夕把卷,吟玩不辍”,为此她还致信于汤显祖,“愿为才子归”,死时果然以《牡丹亭》一书殉葬。当人们点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那句痴情之语,世上多情人为情而死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