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区域演艺文化研究
黎明羌笛
陕西境内秦岭演艺文化研究系指此座名山南北山麓、平原、盆地散落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商洛、汉中、安康市所辖地区新兴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索。此学科涵盖诸多的自然与社会学科。在国内外研究多涉及区域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旅游演艺学等方面。古代人文地理著述如《禹贡》《水经注》《东西京记》《关中胜迹图志》以及《陕西通志》等都涉及秦岭区域文化。当代著述如胡武功《八百里秦川——关中影记》,黄新亚《三秦文化》等。文化产业与旅游演艺成果如唐容、肖东发《三秦戏苑·陕西戏曲种类与艺术》,张二妮、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高字民《 民族景观戏剧的特色追求——以中国首部景观舞剧<长恨歌> 为例》,周省、陶钰栋《文化强省视野中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陈春华《陕西演艺市场的发展模式与改革探析》等,均将古今演艺文化经验智慧融为一体,努力将陕西省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大省、强省。
国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生态学、旅游学、演艺学等方面,相关学术成果诸如(美)罗伯特·麦金托什于1977年在其著作《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广义“旅游文化”,(美)理查・谢克纳《环境戏剧》,(法)安托南·阿尔托《剧场及其复象》,(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德)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美)杰茜卡·安德森·特纳《 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等,所涉猎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与演艺产业剧场化理论,对认识与探索秦岭区域文化与发展艺术表演事业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策源地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集散地,然而国内外学界多以三秦、关中、陕西等名义研究秦岭文化,不曾以自然历史地理形态作专题探索,更鲜见以秦岭文旅演艺形式研析。在全国文旅融合大趋势下,陕西文旅演艺已成为各大景区的“标配”,也成为了各城市打造文旅品牌的“首选”。如今随着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文旅之间的紧密结合,演艺之间的闪亮登场,已经成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作为攻关目标故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秦岭演艺文化系古老、悠久、鲜活的学术课题,有利于促进并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曾孕育了原始蓝田猿人,产生半坡、姜寨文明,建立了周秦汉唐等十三代封建王朝,产生无以计数的名人贤达、伶优艺人,以及美不胜收的诗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幻术等文艺精品。时至当代, 在此基础上又涌现出诸多绚丽多姿的歌舞、说唱、话剧、影视等艺术作品,或高雅,或世俗,载誉朝野,广播人间。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演艺产业,对日益兴旺的旅游文化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理清其来龙去脉,寻找其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 可供政府及文旅演艺部门参考与使用的学术成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我们的研究对象,针对陕西境内秦岭山脉自然与行政区域历史上曾存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复原的演艺文化遗产,以及当代文艺舞台上所展现的商业化旅游文化表演艺术作品,应该深入调查、统计、分析与研究。此涉及到秦岭区域上百个县市城镇在剧场或室外演出场所、演艺文化形态的各个环节,以及当下经营、整合的诸多文艺剧本创作、剧场设施等演艺文化资源产品开发,科技艺术的经营和利用均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
依据陕西秦岭旅游文化主题宣传口号:“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以及国家与陕西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文件精神,特设计研究总体框架如下:
秦岭山脉南北珍藏着诸多文化资源,所辖市区城镇遗存上百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据统计以秦岭为中心的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历史文物共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文物90万件。均可发掘、整理、研究、利用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演艺表现对象与优质产品。
陕西省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代表性的演艺文化有百戏、杂剧、传奇、皮影、西安鼓乐、秦腔、杂技等。据统计第一批到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秦岭地区分别是演艺类13项、9项、6项和4项,但其中缺少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所见文化遗产绝少以秦岭名义融入旅游演艺文化阵列。理应改变此被动局面,运用演艺、影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依托文化、体育、商贸、美食等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展示秦岭旅游演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游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曲艺、戏剧、影视文学等。旅游艺术包括音乐、美术、雕塑、建筑、服饰、曲艺、舞蹈、书法等,另外还有绘画、雕刻、织绣、剪纸、节庆艺术等。秦岭文学如柳青《创业史》、王汶石《大木匠》、刘波俑《秦川儿女》、贾平凹《商州三录》《山本》、叶广岑《老县城》、《青木川》等均可借鉴。在表演艺术方面秦岭区域出现中国第一个文旅演艺节目《仿唐乐舞》,以及《唐长安乐舞》《唐都风情》《唐开元伎乐》 《梦回大唐》《长恨歌》《驼铃传奇》《12.12西安事变》 《再忆·1937》等,还有大唐不夜城、西安音乐厅推出的创新演艺如《皮影笑传》、《长安唐诗音乐会(2020)》等。对其剧目形式、表演内容、功能和效益需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
三
近年来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景区的旅游演艺剧目数量剧增,但存在市场过热、投资过度、项目雷同、盲目照搬照抄、一味追求排场、大耍噱头等弊病,尽管服装、灯光、道具、布景、音频等高科技手段带来震撼,但文化品牌薄弱、特色不鲜明,缺乏在文化内涵上的深入挖掘,既难以打动人心,也无法有效传播秦岭文化。再者文化产业化不到位,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体制滞后,文化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人才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均需要认真研判与解决。
秦岭区域旅游演艺剧目种类不够多、相比国内外优秀旅游演艺文化项目差距很大。其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演艺水平还需不断提高。从周边省市自治区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编钟乐舞》、《龟兹乐舞》与《云岗乐舞》《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文成公主》等剧目认真学习很有必要。汇集现代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戏剧、多媒体等多种艺术要素于一体,以及借用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机械设备、影视特技等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段,打造秦岭演艺文化艺术国际知名品牌,推动秦岭演艺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本课题着重梳理与秦岭演艺文化相关的资料,建立和完善演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秦岭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演艺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演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秦岭演艺文化产业建设。
本课题尚无前人展开专题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学术课题。一般人们视秦岭为巨大的自然景物,少将其提升为崇高的文化象征。习惯思维将秦岭各市、县分而治之,如西安、长安、宝鸡、汉中等分为独立区域板块,缺乏文化整体关照。加之旅游区划范围演艺文化数量多,分布较为分散,调查对象繁多且复杂,调查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原始性和全面性。
我们的主要目标为加强旅游演艺表演与观众的互动性,积极借鉴省内外文旅事业的先进运作方式与经验,不断促使我省演艺文化产业链策略完善与长足发展。依托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文旅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联动整合、融合创新,带动演艺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为贯彻党与国家及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量化统计相关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演艺产品,调查分析秦岭区域所产生的专业与业余,官方与民间,室内与室外的表演艺术作品,以及在文化产业中具有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注重发掘和利用自然、历史、民俗、红色、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样的旅游演艺文化项目,促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精神和自然标识的形成。根据所取得的文化创业经验、问题、教训来制定相应的整改策略与发展措施。研判与总结当代演艺文化产品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吸纳,及其在广大游客群众中所产生的真善美艺术审美作用。
本课题拟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视野,对秦岭演艺文化进行多维、多角度的综合系统研究。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科学化,具体使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交叉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归纳实践法等研究法。
特别强调经过田野普查建立秦岭演艺文化及其遗产知识数据库,改变以往零散片面化的状况;另一方面对现有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以新的文化模式重构秦岭表演艺术资源体系,打造初具规模的“秦岭演艺文化学。”
陕西境内活跃着许多文旅演艺团体,创作、演出大量相关剧目、曲目与文艺节目,如代表性《长恨歌》《梦回大唐》《黑娃演义》《秦风古韵》都可具体统计、分析、研究其特质,发掘内涵、外延。打破行政区隔,拟建构一套秦岭及周边地域的地缘认同理论,将其研究从地方文化提高到国家与世界文化层次。借鉴秦岭区域市县镇为单位创建的“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西部旅游博览会”、“国际丝绸之路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演艺文化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的陕西成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五
时代需求、文化消费、文艺创作、商业营销所产生的文旅演艺各种矛盾与问题需要认真重视与逐一解决。作以“秦岭演艺文化”作为切入点,这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其范例,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填补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空白。特别是以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为榜样,转变观念,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建立“大秦岭”或“秦岭全域”概念。作为文旅融合的先行领域,市场需要高层次的文化理论指导,旅游演艺以崭新的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开辟新的时空与前景。
本课题创造性地提出演艺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演艺产业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就现阶段而言,旅游演出市场与话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曲艺演出市场、儿童剧演出市场和音乐演出市场等新兴市场也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旅游演出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演出领域,已经出现了多种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如实景演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旅游舞台表演模式等。开拓完善国际合作渠道。推广民族演艺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联动整合、融合创新,带动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本课题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大规模的野外实践调查、信息数据统计、数理技术分析、以及文化资源比较等手段,全面、系统地摸清秦岭地区的演艺文化资源,对其空间分布、内部结构、资源区划、资源开发等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其区域文化旅游业发展、旅游规划、文化资源利用、旅游市场开拓、中外文化交流。随着消费市场火爆,旅游演艺在整个旅游环节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科学总结与阐述演艺文化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促进与发展共赢的客观规律,揭示其历史与未来趋势。
六
在诸多文史资料以及大量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一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有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的专著:《陕西秦岭区域演艺文化历史与现实发展研究》。本专著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与演艺文化创作智慧,摸清确认秦岭地区六市的文化遗产与演艺项目总量、性质、类别、特质、功能,至少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1份研究报告,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第一手资料,以此促进秦岭文化遗产与演艺理论系统工程建设、传承与发展。
秦岭演艺文化资源非常丰厚,逐步可以转化使用。将其用于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用于民众文化保护意识,用于西部大开发,用于“丝绸之路文化先行”等各项任务之中。完善相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文本,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根据中央与人民政府文化遗产生态化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以及秦岭文化遗产历史地理与文化遗产大数据,积极促进秦岭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的发展,活跃相关休闲娱乐、广播影视、舞台搭建、艺术演出、商业庆典、宣传推广等,振兴秦岭乡村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文化产业咨询,构建秦岭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态体系。
课题组负责人多年从事研究秦岭文化分支的“ 长安文化”、“关中文化”与“丝路文化”,陆续发表了《论大明宫与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长安学》、《论西路豫剧与东路秦腔的历史文化交汇》、《论陕西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新起点》、《关陇区域文化与梆子腔薪火传递》等学术论文,另外所撰写出版《中国古代文化与戏曲文学》中专设“唐代大明宫演艺文化研究”专章,还有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等著作,以及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大奖,并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行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一书中,专设有关于三秦大地上周秦汉唐时期的宫廷表演艺术史志论研究成果,凸显了秦岭地区古今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厚与博大。
课题组负责人在《长安文化与民族文学研究》中论述:“海内外华夏民族都认同其祖先是黄帝与炎帝,自称‘炎黄子孙’。自古至今,在西北秦岭与昆仑山山脉一带,流传着许多与长安文化、文学、艺术有关联的远古帝王神话传说和故事。”对秦岭生态文化所持四个层面予以论述:(1)体制文化: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等;(2)认知文化:哲学、科学、技术、教育等;(3)物态文化:建筑、景观、古迹、器物等;(4)心态文化: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音像等。并倡导树立“生态文明观”,弘扬“传统历史文化”。进行高层次的“生态景观视角下的嵌入性演艺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模式研究”。依此来加强秦岭旅游演艺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由浅而深、由粗而细有层次地论证其物质与精神文化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创新与和谐发展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