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梨园:南海西秦戏与老秦腔
2020-08-22 15:51:00
  • 0
  • 0
  • 5

             南海西秦戏与老秦腔

                   黎明羌笛

         

世界上还有这等奇事!一个在西北的秦腔,一个在遥远的广东的西秦戏,两个都戴一个“秦”字。可是几百年来,遥遥相望,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知道如今,好事学者打开尘封历史,让南北两家戏曲形式认起亲戚血缘起来。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人来看,似乎有些荒唐,但是并非空穴来风,天方夜谭,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远离北方秦岭山下关中戏曲学者,不知什么时候,将好奇的眼光盯到遥远的南风海畔汕尾海陆丰地区,发现这里突兀冒出一个西秦戏剧种,从字面称谓上辨别,分明是一个北方剧种,怎么跑到过去的“烟瘴之地”安家落户。由此曾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追根溯源的莫大兴趣。有人认为来自安徽的徽调,有人则认为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吹腔或二黄。只有萧遥天老先生独出心裁,非说来自三秦:再明确“西秦戏,来自于西北地区秦腔。”

这可能吗?就凭 表面称谓与有人的猜疑就能断定两个剧种亲缘关系吗?历史上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事不少。对于戏曲剧种的源流考察,除了对它的语言音调声腔进行分析考证之外,还应该从从事此行业的艺人来源,历史事件,所用实物进行比较性研究。

在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西秦戏来源乱麻面前,让人佩服的是有一位年轻博士刘红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硬是从该剧种的主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为线索,证实西秦戏来自陕西与甘肃交界的“关陇”,原本与秦腔一家亲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件其貌不扬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呢?一个很怪的名字“硬子”,其形制如同京胡,其特征是琴筒和琴杆均为竹制,琴筒的一端蒙蛇皮。张两根弦,原来用丝弦,目前用钢弦。当地艺人透露演奏秘笈为“沉弓润指,疏弓走指”,所谓承袭了秦腔原来的领奏乐器“硬弦”,故称“硬子”。

但是有人提出,这也不能“望文生义”,就凭乐器称谓就认祖攀亲啊。由此自然牵扯到乐舞戏曲学中对此乐器实行必要的考古了。令人恍然大悟的是,原来西秦戏的主奏乐器“硬子”,就是秦腔现有的主奏乐器“板胡”,它们在远古历史上都来自西域的胡琴或奚琴。

古代草原胡族溪人的伴奏乐器“奚琴”,于唐代称为稽琴,后来统称胡琴。《乐书》亦云:“奚琴,本胡乐也。处于弦兆鼓而形亦类焉。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变夷之意也,”至今,我们经比较,确实为秦腔伴奏的板胡,其黄钟大吕之威势,再加上硬气的枣木梆子一敲击,那荡人心魄的胡风秦音,多么猛烈地撞击听众的情感。

说到西秦戏与秦腔同宗,自然要联想起它是否在历史上曾使用梆子,是否归也属于梆子腔。当人们看到为其伴奏的“叩仔”时,多少有些大失所望。这不是经过改良的木鱼吗?听当地艺人说亦称卜鱼、角鱼。不过若细看,还多少与北方梆子有些联系,如敲击木柄虽然细长,但不失为木棒状,所敲击的凿有空槽的方匣,虽然有长有短,但是变异体,仍然能演奏出短促、清脆的声音。不过只是借用了木鱼的外形,侵染了南方人审美情趣有所柔和弱化而已。

如果我们对照西秦戏与秦腔的称谓、音乐唱腔、表演风格、角色行当、演出剧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戏曲形态比较,亦能发现两个剧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其台湾等地的西秦戏,竟然也像北方秦腔一样称为“乱弹戏”。再查询时间,原来是明代时期,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地区,至清初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后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器,“武畔”主要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

另外考察西秦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来自北方,又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戏脚色分“打面行”、“打头行”、“网辫行”、“旗军行”几种。“打面行”包括红面、乌面、丑等;“打头行”包括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等;“网辫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军行包括乌军、红军等。西秦戏传统剧目至今有一千多个,较有影响的包括《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以及《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戏”;《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等。来自关中地区的《回窑》、《葛嫩娘》、《秦香莲》、《赵氏孤儿》、《游西湖》等剧目也同样深受海陆丰观众欢迎。

乱弹戏之首秦腔是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该剧种有曲折婉转、华彩乐句的腔儿,相传来自九板十三腔儿,秦腔有采腔、苦中乐、三环腔、麻鞋底,三滴水等,听起非常悦耳。受其影响的河北梆子有十三咳、哭相思、哭迷子等。贵州丝丝腔有七句半、大坝儿腔等。晋剧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音乐风格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等特点。

人们所熟知的“老秦腔”存演剧目,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不少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各种社会公案戏。大西北各省生活广大观众们,对古老的秦腔,有着特殊的爱好与情结。来到陕西关中地区,人们所听到“陕西八大怪”,其中就有来自秦地方言民谣一怪“把秦腔吼起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

捞一碗长面喜气洋洋,

没调辣子嘟嘟囔囔。

秦腔声乐、器乐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的情绪。秦腔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滚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手锣、水水等。秦腔主要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

秦腔的脚色行当繁多整饬,脸谱别具特色。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细腻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秦腔传统剧目现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源于明代古老秦腔,或梆子腔,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人气爆棚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家族。此历史悠久、风格独具,创用板式变化结构,以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西北戏曲声腔。不仅有陕西的同州梆子,秦腔、汉调桄桄,还波及山西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曹州梆子,章丘梆子,枣梆,莱芜梆子,河北梆子,老调梆子,安徽淮北梆子,浙江绍剧,贵州丝丝腔,湖北襄阳腔,等等。当然也缺少不了南下流落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西秦戏”。

                  选自陕西人民出版社《醉梨园:中国戏曲》一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