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心目中的胡戟先生(修订文)       黎 羌
2020-07-15 21:05:30
  • 0
  • 0
  • 3

            学子心目中的胡戟先生(修订文)

                     黎  羌


                      

提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戟先生,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如下四句诗文:“骏马恋草原,雄鹰爱长天。学子崇恩师,文人尚书刊。”

不久前当我参加过胡先生八十大寿华诞庆典后,读过诸多与会嘉宾的贺诗祝词,获得胡戟先生赠书,尤其是三卷本《胡戟文存》之后,越发认为上述文辞,颇能画龙点睛勾勒胡戟教授的不凡人生轨迹。

他出生于上海,求学于北京,锻炼于内蒙,工作于西安,如草原骏马,似长天雄鹰,自奔驰与飞翔在北国时空,都没有离开一个“大爱”,一边连着恩师,一边系着学子,所言所为都浓缩在一套“文存”之中,都落拓于“历史交给我们手里的这支笔”下。

在诸位学子尊敬的胡戟先生步入耄耋寿诞之日,打开《胡戟八十留忆》扉页:一行滚烫的文字涌现在眼前:“自己觉得除了视力之外,健康和心态还是三四十岁刚归队时候那样子,手头还有许多事要做”。到底有多少值得他牵挂的事要做,在后记“八十人生的遗憾”一文中,他列出四大方面,多达几十项史学想做之事时,不甚感慨。不觉叹息“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之轮回。

记得胡戟先生在他撰写的纪念两位恩师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文中曾写道:“陈寅恪、汪籛先生想写“中国史”,陈寅恪想写《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汪籛想做四件事,一是《中国通史》,二是《隋唐史》,三是注新旧唐书,四是诠释隋唐历史资料。”还不无沉痛地说:“先生不在了,我自觉还有一种薪火相传的责任,并以此勉励我的学生,要传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传汪籛先生的学问。”

原来他是想“薪火相传”,与自己的学生们一起“传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传汪籛先生的学问。”

                     一、仰慕已久的隋唐史专家

我本大西北兰州人氏,从小生长于遥远的新疆巴尔鲁克山下,额敏河畔,工作于天山雪峰簇拥的乌鲁木齐市自治区文联,没有机会求读于首都高校,拜师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胡戟先生名下,但是因丝绸之路文化、敦煌吐鲁番学术,很早就耳闻目睹胡戟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所作所为与所行。

那是出于一本普普通通的探险考察小册子《丝路访古》,198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此书认识到许多隋唐史考古学家,诸如宿白、沙知、宁可、齐陈骏、刘曼春、陆庆夫、周伟洲等,观赏到此书封面所熟悉的西安大雁塔的装饰画,还有丝绸之路考察队自西安至河西走廊至新疆吐鲁番的行动路线与考察图片时,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与爱不释手。另外从此书的“后记”与“考察纪程”文字得知,此次的丝路考察主要组织者是中国唐史学会副秘书长,西北大学胡戟教授,故产生了有朝一日能拜识这位著名的学者的动念。

另外还有一套隋唐历史文丛书“人文丛刊”,首先购买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撰写的一本书《唐代音乐与古谱译读》,1985年由陕西省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这套书由胡戟先生担任主编丛书“序”中得知,主要选题包罗隋唐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每本书要求具体阐述隋唐时期的某一个专题,文体包括学术专著、传记、资料和工具书,力求配图,做到文图并茂。尽可能使其成为历史、考古、方志、古典文学、民俗、经济史、科技史等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同时成为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历史提供一套生动的读物。看到胡戟先生的史学大手笔,真是让人从心底佩服。

不过,我当年陆续买到与读到只有《唐蕃古道》、《唐人称谓》等少量几种,不足以窥视到此套重要史书之全貌,多少有些感到遗憾。后来得知此套丛书还有《唐宋运河考察记》、《武则天本传》、《唐代官制》、《唐代的州和道》、《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隋唐时期的薛延陀》、《唐代党项》、《唐玄宗》、《唐代蕃将》、《唐代士族》、《唐代国库制度》、《唐的盐政》)等数十种,都是当时具有普及意义与相当学术价值的中国古代史书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逐步了解到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隋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历史,还有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等等方面均处于当时世界的地位。研究隋唐时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人民群众的历史知识,给人民群众的历史知识,给人们群众以历史反思借鉴,均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进而转化为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力量。处于自己长年关注中西交通、民族艺术、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曾对丛书中“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入藏经历颇为关注,可惜没有发现一些新史料,不想在20多年后,从胡戟先生的考察活动与研究成果中获得一些新知识。

那是在我从新疆文联调至在山西师大戏研所工作期间的2006年,突然从报刊新闻中得知胡戟教授与台湾学者齐茂椿联手,别出心裁组织的一次轰动社会的“梦怀长安古城,重走唐蕃古道”大型文化活动。正是在这年秋季,他们在众目睽睽、翘首期待的怀古追思的文化氛围之中,将此盛事办得有声有色、夺人耳目。即历经艰辛、跋山涉水,从雪域高原将1365年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塑像,还有她携带去的佛祖史二岁身像迎回西安藏传寺庙“广仁寺”。

我后来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一书图文得知,年逾花甲的胡戟先生不顾高山反应,全程参与与导引了往返7000公里的接应活动。所感同身受的是如此艰难坎坷、惊险美妙富有传奇色彩的雪域高原探险经历,诸如雍古拉康、昌珠寺、藏王陵、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哲蚌寺、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羊八井、那曲、索县、顶青、类乌齐、巴颜喀拉山、玛多、鄂陵湖、扎陵湖、倒淌河、日月山、西宁、塔尔寺、古都驿等陌生地标,以及熟悉亲切的陇右祁连、炳灵寺、天水麦积山、陇山大震关,关中宝鸡、扶风法门寺,西安古城永宁门、最后抵达明城墙内西北角藏传格鲁派寺院广仁寺。

我们正是在此本图文并茂之书发现了胡戟教授的另一个侧面,领略了他穿越青藏高原,身穿越野征衣、头戴藏式礼帽,器宇轩昂的古道侠客形象。从他书写的一篇“挥毫走墨起大风”后记中,获知此位隋唐史与考古学家风采与力量之渊源:“大风起兮云飞扬”,“古人壮威的声浪里,呼啸的是什么?艺术家们研究后说,喊的是‘大风’。一群历史的考究者,埋头古籍文献,探索古迹遗址,总想在历史的表象背后揭示些许原真性的东西。当他们把心血和真相奉献给世人的时候,常常发现和者甚寡,润笔不丰。文化竟然是苦旅。历史铸造世界,文化提升生活。在中国经济已经腾飞的今天,以历史为内涵的文化产业暖风乍起。她能聚集千军万马之阵,喊出排山倒海的‘大风’之声吗?”

                                     

               二、薪火相传学人师承之情结

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最感欣慰的是能从自己的恩师,以及诸位高师大家那里获得丰富的知识营养。在参加胡戟教授八十华诞志庆对联中:“六十载史海求真书写人间正道永恒;八十年风雨兼程活出生命精彩无限。”得知他作为学子们爱戴的老师,最让人赞扬的是“史海求真书写”,这都有源自胡戟教授对恩师陈寅恪、汪籛先生的真经衣钵的传递。

我们从相赠的《胡戟文存》(古今人物卷.师长篇)中录入的《陈寅恪先生的种族文化论》一文中获悉他的学术思想与精神来源于史学大师陈寅恪:

“作为20世纪国内公认的史学大师,仍然受到世人的敬仰。因为他还是给我们留下沉甸甸的学术遗产。首先是那句《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中的至理名言‘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这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成为所有有良知的正派学人处世立身的圭臬。”

胡戟先生的北大校友赵春辰教授,致信如此赞誉:“作为陈寅恪大师的再传弟子,老胡可谓是坚守和发扬陈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治学宗旨的佼佼者,其成就可为师门增光。”

胡戟先生的学生亦来信赞誉:“受教于胡老师门下,感受到学术至高的境界,体会到把专业学以致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人文学者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人道精神。”

人们要问,史学是什么?史学家要干什么?对此学子心目中往往要从西汉司马迁、北宋张载其人、其事、其言寻找答案。太史公有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横渠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当代自然则认证陈寅恪之格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胡戟先生作为陈门再传弟子崇奉于导师汪籛之导师陈寅恪之“治学宗旨”,他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汪籛老师是陈寅恪先生的研究生。汪先生一直向我们传达着他对陈寅恪先生的尊崇之心,将陈先生的为师之道,要我们认真读陈先生的书。1964年我上研究生,入学后汪先生第一次安排学习,便是布置读先生的两部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要求写读书报告。希望多多少少继承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直面问题,为学术文化,为国家民族,说该说的话,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书云先生于英国伦敦在《万里无云·前言》中亦写道:

“在诸多的唐史专家中,我有幸结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戟教授。在汗牛充栋的唐史研究著作中,他指点迷津,使我能够利用最有思想最有新意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多次的交流中,还有从他等身的著作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深邃和良知。胡教授秉承了北大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敢于直言,力求还历史以真实。”

论及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要数胡戟先生早在1986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武则天本传》,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隋炀帝新传》最有代表性,中国唐史学会秘书处于2020年6发来的“恭贺胡戟教授八十华诞”的贺词中如此评价:“颂隋炀帝褒武则天,读万卷书探究隋唐开放包容;访大运河证蜀道难,行万里路促进学会创造发展。”

因为这两本书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陆续有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如三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1987、1992、1993、1998、2011、2016年连续出版多种修订本。《隋炀帝新传》继上海人民出版社之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又推出2011年版。

关于这两本书出版的缘起与社会影响,胡戟先生撰写回忆录说:“1986年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武则天本传》,书的基础是汪先生指导的毕业论文。立言的基本观点是陈寅恪先生说的那句话:立武后语支发布,‘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折点’,她有‘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之世局’的历史功绩。”他还说:

“三十年来,这部小书已经先后由三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四个出版社出了8版。中华书局也找过我,还想出这本书,受益于两代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师承。评职称时,没有经过副教授,我直接报教授,主要靠那本《武则天本传》”。一本为唐代女皇翻案的小书竟然让他坐火箭由讲师跳过一级,直接成为名牌大学的正高,这真是令学人羡慕的谈资。

《隋炀帝新传》更是让胡教授力排众议、扬名文坛之经典。在过去文学、史学界,很多人目光短浅,都将隋炀帝描述成十恶不赦、无所事事的暴君与庸才,可是胡戟教授却对隋炀帝做如此评价:“秦始皇做过的事,他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创立科举制度。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看来作为史学家尊重历史敢讲真话确实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所在。

有学者这样褒奖胡先生的《隋炀帝新传》的学术成就:“胡老师从他的社会活动历史意义出发,考订史实,恢复他的历史原貌,并客观评价了他的生平功过。我读胡老师这部书,结合陈寅恪先生的关中本位政策的思考,从炀帝十巡行迹看,实际上他改变了以关中为本位的全国军政布局,是隋朝灭亡的结构性原因所在。”胡戟先生亦有一位学生赠诗:“一生辛劳不弃学,几度蒙冤皆为真;情追自由难自由,梦想成功终成功。”

让学界颇为关注的一件事是,胡戟先生这些年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连续编选出版了三部《胡戟文存》,全面、系统、科学回顾、总结自己大半生学术生涯。这使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大名鼎鼎的四卷本《胡适文存》(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那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民国一版再版,被称为“新文学十部杰作”。

儒雅大气、博采众长的自选集《胡戟文存》分为隋唐历史卷、敦煌卷,古今人物卷等。其中包括“隋朝五代政治述略”、“敦煌述略、丝绸之路”、“唐明皇入蜀道”、“唐代长安太平坊”、“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漫议西部开发的过去和现在”、“国人篇”、“古人篇”、“师长篇”等十数个专辑。在其“前言”、“后记”之中,我们可领略胡戟先生所收录的几篇代表性论文的缘起与学术价值:

“《隋唐五代政治述略》是为号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隋唐宋卷》写的第一章原稿。《敦煌述略》是1981年随丝绸之路考察队到莫高窟,在孙修身先生解说下,用五天半时间看了86个洞窟,和1983年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后,看到缺一本全面介绍敦煌的书,而综合敦煌学者,尤其是在敦煌工作的专家们的研究成果编写的,以后形成敦煌课的教材。《快乐历史和对历史观的重新思考--评盛唐研究丛书第一辑》一文是应邀作的书评。《陈寅恪先后与中国史学》这篇长文的写成,历时35年,还是汪篯先后要我做的题,1964年作者考为他的研究生,入学后他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交代要交读书报告。”

如上所述,人称“学人”必有引导他前行的老师,人称“先生”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指明方向之人。在我国当代史学界,人们庆幸,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了汪籛师承陈寅恪,胡戟师承汪籛,众学子又师承胡戟,自然形成师生相承、薪火相传之链接,中国历史研究才有了“精神不息、文脉不断”之优良传统。

                                

                    三、有着学术大格局的文化产业家

21世纪初,我从山西调到西安,没想到竟然能与胡戟教授同在一个大学,即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不过他在历史文化学院,我则在毗邻的文学院。两座学院同在长安校区一座教学综合楼上,依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但我无法接纳其恩泽。本想有充裕的时间与机遇能与曾崇拜的胡先生会面求教。可没料到我晚到一步,胡戟教授早在2006年以博士生导师名义退休在家。

后来,我从长安区田园都市搬家到雁塔区启夏苑,听说胡先生就住我们隔壁之高楼,可是无人引荐,也无机会相识于他。不过有一次经我的一位硕士生原凯敏打问,得知胡戟先生被特聘至著名企业家吕建中创办的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去了。我一时不甚明白,一个以治学为生的著名学者到文化企业能派什么用场。

也正是带着这个疑问,在一次逢年过节时,我专程去了明代城墙根下的大唐西市年货市场去闲逛。突然发现不远处突兀耸立一座“大唐西市博物馆”,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胡戟先生作为有功之臣,参与设计与修建的这座造型独特的民办文博机构,不觉一股敬佩之心悠然而升。再有在展馆周围走走,看到一尊尊形象生动的中西 历史人物,如张骞、班超、王昭君、文成公主、玄奘、李希霍芬、斯文赫定等名人塑像,自然要为他审时度势,及时转型成为古城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与社会活动家而感到大有所值。

再过不久,时来运转,我的学术科研机会终于来了。这都与党和国家倡导“一带一路”有关联。我因来自甘肃、新疆,长期、密切关注国内外丝绸之路研究的走向。2012年底,刚筹办主持过“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紧接着所撰写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连续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三个大奖,后来此书还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工程,被翻译为英文版向海外发行。

2013年开春,国家提出共同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倡议。没想到胡戟先生所投靠的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吕建中主席,反映敏捷、行动迅速。他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创建“五丝”工程:一是“网上丝绸之路”,二是“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三是“丝绸之路风情街”,四是“丝绸之路博览会”,五是“丝绸之路学术基金”。并高屋建瓴指出:“丝绸之路说到底是文化之旅,文明之旅,商贸之旅,友谊之旅,文化之旅。”确实让我们这些“吃文化饭”的学人认识到著名成功企业家的远见卓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身为大唐西市高级顾问与历史文化主任的胡戟先生,积极响应,闻风而动,他在最短时间组织好班子,认真策划,并在全国各大报刊上招聘来大批为“丝绸之路学术基金”资助的“丝绸之路学丛书”的作者。我当时正发愁报国无门,没有人支持我陆续完成的系列相关学术成果呢。不想天赐良机,机会来了,我即贸然在网络上报了名。

我开始对房地产企业是否真心投资丝路文化建设,没有报太大的幻想,只是投石探路,尝试在 此领域研究方面开拓与延伸些许新渠道。并不太指望在此社会阵营中充什么数,扮演什么角色。可是有一天,突然接到来自甘肃敦煌研究院宗教民族研究所的杨富学研究员打来的一个电话,通知我前去去参加在大唐西市“金色大厅”召开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以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的启动仪式。我本在30年前就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首批会员,当仁不让予以支持与响应。

但是令人兴奋的是在此种特殊场合,我不经意地完成了两大夙愿。一是结识了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胡戟先生;再则是成为他所筹划的“丝绸之路学丛书”中的一位新成员。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教授的致辞之中,我得知原来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胡戟先生,荣幸成为该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这对我这位曾任该会西域艺术研究会的秘书长,自然感到无比亲切。

我从陕西省社科联主席,原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教授的讲话中,比较清晰地了解到胡戟先生的名校学历、学术生涯与学术理论贡献:

“胡戟老师,因为他是我北京大学求学同系的老学长,他在当研究生的时候,我在当本科生。那个时候,研究生都跟着教授,给本科生上辅导课,所以按学校里的习惯我就叫他‘老师’。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称他为‘胡老师’。 大家都知道,胡老师是唐史方面著名的专家,是陈寅恪先生的再传弟子,也是陕西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

另外从赵主席家常话般“弦外之音”之中,我们从中获知“胡老师”转型为文化产业家的无奈与幸运:

“胡老师本来应该在我们陕西师范大学长期的发挥领军作用,但是碍于有关制度的规定,所以他到65岁的时候就退休了。我一直认为这是陕西师范大学无可弥补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同时我也认为这对胡戟老师本人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因为他退休了,所以他就跳出了体制,他少了束缚,他可以更加自由,更加主动地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工作,从这个方面讲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细心掂量,赵世超主席所言颇有些辩证思维。若胡戟先生至今还被续聘,在陕西师大也只能多一位指导研究生的史学教育家;若他不被大唐西市吕建中董事长所重用,如今哪能成为一位成功的社会文化活动组织者?哪来的全国民办企业经营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哪来的中华书局看准的数十本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

我们从胡戟先生的现场发言中,亦能体味到“壮士扼腕”的决心,“化蛹为蝶”的神奇,以及他难得的 远大抱负、平常心态与缜密工作计划:“我刚闯过了73岁的鬼门关,想在下一次闯关之前的十来年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带团满世界跑,组织写一套大约100本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包括第一辑,绿洲丝绸之路丛书,第二辑,海上丝绸之路丛书,第三辑,草原丝绸之路丛书,第四辑,东北丝绸之路丛书,第五辑,西南丝绸之路丛书,第六辑,丝绸之路历史丛书。”

在此鼓舞人心的学术动员与誓师大会上,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者感佩均为大唐西市文化产业资金的受益者。在此之后的西安惠宾苑会议上,根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的分工,原本安排我与他人共同完成《丝绸之路乐舞戏剧》一书,在杨富学研究员的协调下,经胡戟先生同意,将“戏剧”独立出来成为一本书,另外他又让我在独立完成一本《丝绸之路上的小说》。这样也多少让我发挥一些自己的特长,有计划地扩展我的学术视野。

自此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胡戟先生积极倡导的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使之我们有机会参加了大唐西市历史文化中心组织的“印度、斯里兰卡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故此,也真正领会了赵世超主席所说的由胡戟先生率先垂范的“跳出了体制”,“少了束缚”,“可以更加自由,更加主动地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工作”的真实涵义与深刻道理。

                               

                           四、拓展时空的丝绸之路考察

人活在孤独与喧嚣的世上,总期待有机会融入大自然,特别是去国内外名胜古迹中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沿着神奇、广袤、壮丽的“丝绸之路”,去印证一番传奇经历,感知一番新鲜知识。但是,在现在所供职的学校、单位体制、经费、业务的限制下。将人的手脚往往被绑的过死,不能出界“越雷池一步”。想起我多次出国与去港澳地区,都是应酬开会,来去行色匆匆,没有多大收获,多少有些索然无味。

这次听胡戟先生说要到南亚佛教国家,去考察古代交通线路,少至一周,多至半个多月。这对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教书匠来说,简直是一种超值的奢望。回顾的佛学研究生涯早自1985年参与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会议,当年在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支持下,我开始从印度梵剧《弥勒会见记》与佛教戏曲研究做起,但多年都是面壁而思、闭门造车。这次竟然不期而至,经大唐西市胡戟先生策划,使之实地考察愿望蓦然得以实现,可真是有点出乎意料,

自从国家倡导“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以来,全国诸多省份与地区都在积极行动,都想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开拓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做些贡献。在陕西省西安市,不少高校与研究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研究机构。在民办企业家中,其中要数西安“大唐西市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中最为积极与务实。他在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不久,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要投巨资编写出版一百本“丝绸之路学”丛书。在该公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精心设计与实施下,自2014年起组织了五次次国外学术考察。我所参加的是“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丝绸之路学术考察”。

在我应邀参加的第五次次南亚丝路考察之前,听说胡戟主任还组织大唐西市丝绸之路四次考察活动,先后陆续前往西亚—欧洲(土耳其、希腊、罗马、梵蒂冈、荷兰),西亚— 中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东南亚诸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事过之后,许多考察队成员都秉笔陈述胡戟先生卓越组织才能与炽热学术情怀:

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写道:“考察活动是在胡戟先生的亲自带领下进行的。胡先生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细致而周密地规划考察路线,合理而巧妙地促成计划实施,不仅赢得了考察队队员的敬佩和折服,而且也得到了大使馆、旅行社和当地地接人员、陪同学者的一致好评。”

江南大学徐兴海写道:“大唐西市所组织,胡戟老师亲自领导的丝绸之路考察,我相信这是学术史上内容最为详尽、路线最为丰富,参加者最为专业、历时最为长久的一次科学考察。仅仅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头脑、专业、毅力、求真求实的精神,只有科学家能够远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写道:“大唐西市组织,胡戟先生领导的丝绸之路学术考察,辛苦而又快乐,收获颇丰。考察与旅游不同,所到之处不是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观赏,而是被称为古代丝绸之路明珠的城市,参观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的古代考古遗址,各国各大博物馆,逛书店购买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书籍,搜集与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的资料。为了多看一些地方,起早贪黑,辗转奔波,风尘仆仆,但大家皆无怨言。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共度难关。”

我是在2015年春节前夕,得到大唐西市历史文化中心王冰老师通知,告之“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实施“南亚地区丝绸之路学术考察”活动,特指出这次学术考察范围是印度与斯里兰卡两国。此年4月27日上午,为参加这次学术考察,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云集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宾馆”大厅。在这里我见到从事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15位新老朋友。他们是胡戟、张乃翥、杨富学、王阳、张安福、白文、张建宇、燕兵、高明、龚静、李秀梅、任红、彭晓静、孙学雷、陈艳玲,旅行社的女领队张伊平。

当天下午,我们一干人马即乘坐旅游专车前往“西咸国际机场”。在临出发前,大唐西市有限公司历史文化中心主任的胡戟先生,表情严肃、态度诚恳地忠告大家:“我们出去是一个集体,要统一行动。我们组织的‘丝绸之路考察’,已经出国好几次了。上次去西亚,有人无故迟到,差点误火车出大事。这次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在印度要注意安全,女同胞不得自己上街!”

听说这一次出国学术考察,是历来时间最长、距离最远,学术含量最高的一次云游远足。我们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登机出发,东去南下在香港暂短停留,然后转机起飞向南朝西,相继掠过海南、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国,最终抵达印度国新德里国际机场。半个多月时间,兴奋、紧张而疲劳,几乎每天都要乘机飞行,换车赶路,每天都会徜徉新的考察地点,入驻新的酒店宾馆。

一路上我们都由衷佩服胡戟先生与张伊平导游的超级眼光与国际谋略。他们带领大唐西市考察队半个多月,风餐露宿、鞍马劳顿,相继涉足如此之多的南亚地区文化遗产单位:印度境内的贾玛大清真寺、德里印度门、顾卜特塔、胡马雍陵墓、印度国家博物、维多利亚火车站、孟买印度门、威尔士王子博物馆、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丝之街、草庐清真寺、科钦皇宫、荷兰皇宫、圣法兰西教堂、中国渔网、金奈古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博物馆、乔治堡垒博物馆、玛玛普兰等地;斯里兰卡境内的保克海峡、波隆纳鲁沃、阿努拉普勒佛教遗址、无畏山禅室洞穴、狮子岩、丹布勒金寺、拉克拉玛花园城市遗址、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等地。前后左右、纵横捭阖,竟然多达三十多处,所到之地无不精彩纷呈、亮耳醒目。

在我们享受过此次丰盛的饕餮文化大餐,即将告别“南亚丝绸之路考察”梦幻之游之后,在前去斯里兰卡国际机场准备踏上回国的旅行车上。胡戟先生微笑着,平视着我们这些欲罢不能、依依不舍的考察队员们,兴致勃勃、趁热打铁地组织大家开一个考察交流与总结会。每个人在侃侃而谈陈述着大量收获时,自然流露出无限感慨与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此种特殊场合,倾听胡戟先生推心置腹的自述,得知他在数十多年来,为了西北地区隋唐历史考古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做出的大量有益的学术探索与尝试。也同时得知他的不同寻常身世与学术轨迹,他出生于上海市,曾就学于上海中西女中幼稚园,中西女中附小,即宋氏三姐妹念书的美国教会学校。1958年至1959年在北京101中学文科班读书,后考学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读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文革”期间下放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矿区达十年之久,后因参与“沙皇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写作,被调入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后有进入西安交大、陕西师大从事教学与科研,退休之后供职于西安大唐西市历史文化中心。一位来自上海、北京名校的“江南才子”,为了隋唐史学与西北历史研究,毅然“西迁”至黄土高坡,秦岭山下,这是多么值得颂扬的事业献身精神。

在历经半个多月的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丝绸之路考察”任务业已完成的回归旅途上,胡戟先生又一次不无感慨地发表自己的切身体会,传送颇具哲理的学术考察总结:

“感谢大家,抽出宝贵时间全程参加这次东亚丝绸之路深度考察。感谢印度、斯里兰卡朋友协助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更要感谢上天佛祖,是他护佑我们躲过了那场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大地震。我们都托了中国高僧法显和唐玄奘的福,在考察途中得知这么多东方宗教文化知识。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没有他们,不仅整个南亚历史还在黑暗当中。’我想补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中国对周边国家与民族,同样也还在昏暗之中’。”

是啊,如何没有大唐西市的策划与胡戟先生的组织,我们对毗邻的文明古国印度与斯里兰卡的了解与认识,也永远处于“黑暗当中”或“昏暗之中”。在回国途中,在返回祖国的飞机上,胡戟先生还频频告诫、谆谆告慰大家,不要忘记崇高而神圣的学术使命:“祈祷这次成功的考察,获得的丰厚的收获,预祝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撰写的《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早日问世。”作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的领军人物,胡老师在一次次有惊无险、硕果累累的出国考察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劳动与回报,理所当然赢得了追随者们的衷心爱戴。

我因为来自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新疆文化部门。二十多年来,参加与介入一系列丝绸之路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编写过《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丝绸之路造型艺术》等书,也撰写过《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面面观》等书籍,同时还创作过几部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小说、散文与影视剧文艺作品。有一次我正出差在外,接到胡老师长途电话,希望我早日赶回,接受《凤凰卫视》“丝绸之路文化专题讲座”,听后感到非常温馨。现实确实如此,若想“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靠得就是像胡戟先生这样的“伯乐”提供的合适平台。所以我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南亚诸国旅行考察,报以真诚感激之情。

我这次有幸出国巡游,有感而发书写了不少考察笔记、拍摄了不少考察照片,回国后将其整理成为《印度—斯里兰卡丝路考察纪行》(《丝绸之路》2017年第3期)长文公诸于世。此刊载后寄给丝绸之路考察者与旅行家胡戟先生,他很快报告给吕建中董事长,希望得到更大的支持,开拓更大的学术时空。我们热切地祈祷着,待完成陆路丝绸之路学术考察后,能再有机会继续完成唐蕃、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的浪漫、奇幻之旅。

                                        

                          五、隋唐史学与丝绸之路学联姻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茫茫人海,难免被淹没在泛起的泡沫当中。虽然胡戟先生荣退高校讲坛十余年了,长期供职在陕西省著名房地产企业,但他一直没有偃旗息鼓,隐没在文人们的视线当中。靠的是什么立身法宝?原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从事隋唐史学的初衷与神圣使命。人们忘不了他为大批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过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佛教与敦煌学、敦煌石窟寺艺术等多门课程。据他的一位学生著文:“胡戟教授大学时曾授我中国古代史之隋唐部分课程,研究生时带我修《史学方法与理论》课。先生史实、史论、史识皆高,尤为史识甚高,他传授的诸多知识,令我终生受益。”

众所周知,胡戟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著述等身的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家。如今又在此基础上写作许多学术专著,编辑与推出大量研究丛书。他除了撰写了上述多次再版《武则天本传》、《隋炀帝新传》、《重走唐蕃古道》等优秀著作之外,还曾独自与合作撰写、编著如下学术专著

《蜀道话古》(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吐鲁番》(合著,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杨贵妃之死与华清池 马嵬坡》(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宫廷》(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1993年版)

《中国古代礼仪》(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敦煌史话》(合著,中华书局,1995、1997、2004年版)

《中华文化通志•礼仪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歷史  隋唐宋卷》(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版)

《中国政治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武则天》(合著,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珍稀墓志百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年版)

据查询,胡先生还主编过许多有社会影响的书籍,《晋秦豫访古》《运河访古》《风云人物丛书》《中国历代宫廷丛书》《唐研究纵横谈》《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二十世纪唐研究》《全景中国 陕西 辉煌与梦想》《高等教育学养丛书——史学名篇》《西市寶典》《唐代政治文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文集》《草原丝绸之路第一站——武川和白道考察与研究》等。另外他还与人合作翻译日本学者原百代撰写的《武则天传》。

据胡戟先生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告之,他的“《隋唐五代政治述略》来自‘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隋唐宋卷》写的第一章原稿。《敦煌述略》是1981年随丝绸之路考察队到莫高窟,在孙修身先生解说下,用五天半时间看了86个洞窟,和1983年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后,看到缺一本全面介绍敦煌的书,而综合敦煌学者,尤其是在敦煌工作的专家们的研究成果编写的,以后形成敦煌课的教材。《快乐历史和对历史观的重新思考—评盛唐研究丛书第一辑》一文是应邀作的书评。《陈寅恪先后与中国史学》这篇长文的写成,历时35年,还是汪篯先后要我做的题,1964年作者考为他的研究生,入学后他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交代要交读书报告。”

上述以隋唐史志文化为主所写所编的诸多学术著作,曾分别荣获国家图书奖及其荣誉奖。论及学术品味,格局宏大、寓意深邃,视野宏阔,文笔优美,让人掩卷读后,余味无穷,悠然想起《诗经·小雅》一组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在诸多历史著述中,非常值得褒奖的一件事,莫过于近年胡戟教授致力于中国历代墓志古文献整理与研究所做的贡献。他曾与现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朱玉麒、罗新、刘后滨、孟宪实、王静、李鸿宾、张铭新、蒙曼、史睿、黄正建、吴玉贵、吴丽娱、刘屹、游自勇、孟彦宏、雷文、蒋爱花、李浩、贾志刚、于赓哲等诸多历史学、考古学家。为大唐西市博物馆搜集与识读弥足珍贵的500方墓志,对此整理、注释、研究,刊布,可谓名垂千古之盛事。

再有胡戟先生与吕建中董事长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年版)一书,他在“后记”中认为是自己晚年最为得意开心之事:

“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没有比看到有价值的新材料更兴奋的事了。我在做大唐西市项目的历史顾问和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历代碑志。我很幸运能有机会做这项工作,为此不惜承担风险和非难。终于在做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工作四年之后,又能与荣新江教授合作,组织74位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学者完成所选500方墓志的录文和解体,仅仅又两年就正式出版了。真是庆幸自己能在1962年9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分到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专门化跟汪籛教授专攻隋唐史后整整50年的时候,又和大家一起完成了这项已经走向世界,一定传世的学术工程。”

另外据胡戟先生在“新见中古石刻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坊会议”上显露潜心学术拳拳心迹:“隋唐墓志的历史内容,几乎涉及了隋唐时代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涉及许多制度和宗教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问题。除了众多的书法佳作和史学家、文学家和名人撰文的名篇,还有涉及北朝权贵后裔,涉及关陇集团人物,涉及北朝政治、经济、民族事务,涉及隋朝事件人物、兴唐事件唐代皇室人物和外戚、初唐和武周将相名臣的后裔,隋唐征辽之役,武则天政治、安史之乱与中唐事件,中晚唐名人,晚唐社会和战乱,周边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还有他还画龙点睛、一语道明整理、考述珍贵墓志的意义与价值:

“这些墓志给了我们一步步深入隋唐时期人内心世界的前所未有的机会。他们的人生追求、思想境界和价值观中,许多积极的东西,至今让我们感动和深思。唐代社会的盛世景象;隋唐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隋唐官员队伍为社会治理做出的努力;科举制度对隋唐时期士人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之外以皇诸亲、功臣子、门荫、辟招或从吏职等卑职而得官的各种现象;当时人们选择远离官场的心理;对待财富的心理等等都可以从这些墓志中找到相关讯息。”

在逐步了解胡戟先生的丰富内心世界之后,获知他并非食古不化、墨守成规一般文物考古学家,而是不断接受新事物,一直关心与支持政府与社会现实工作的当代思想家。他为此写过许多精彩的相关文章,诸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西部开发的过去和现在》、《试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等重要文章。

再有他在一篇论述“墓志铭”的文章中,于倡导与组织墓志古文献整理与研究过程中,还念念不忘借此古为今用,造福于人民,显示了他一位历史学家慈善博大胸怀:

“我是主张结合环保,绿化荒山,有管理地恢复丧葬文化的。近年还向昭陵墓园建议,提倡为逝者写墓志铭。可以将铭文精刻在青铜或不锈钢材料上,置入骨灰盒,复制品留子孙亲朋纪念。这样还带动起墓志铭文学、书法和铸造业,马上形成一个产品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的文化产业链。不仅籍以寄托哀思,更有激励人生,引导风尚的意义。千年之后,当代人的这些写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快乐和不幸,奉献和遗憾,不同于千篇一律只为应付追悼会的墓志铭,谁说不是文物呢?”

2017年秋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大唐西市历史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宗教历史遗存与一带一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胡戟先生与张福安教授特邀请我与西安思源学院老师郝亚茸前去参会,她在会上拜见曾在陕西师大授课的胡戟先生时,面显喜色告我:“胡老师当年还给我们上过课,我还有他上课时送的《武则天秘史》,胡老师像一座灯塔,时时照耀我前进。”

在此会上,我们提交与宣读的是《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诗歌文学研究》,胡戟先生在大会作主题发言,介绍的是中国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门委员会组织的几次境外考察的经历。特别是在会场内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考察图片与学术成果,迎来众多学子瞻仰。这也算是他给家乡高校师生的一次业务工作汇报吧!

我于20世纪末在上海师大艺术系毕业,算是“半个上海市人”,数十年后有空回到母校,多少有些睹物思故的怀旧心理;想来胡戟先生则从秦岭山麓回到黄浦江畔,该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旧地重游,也应该充满浓郁乡愁与回报心情。我们在飘逸桂花馨香的上海桂林路100号的高师人文学院相会,真有些惺惺相惜、殊途重归之感。在沪期间,我能与这位著名的文物考古与著述家一起开会、拍照、交谈与相处,实在终生难忘。

在会议期间,听说胡戟教授还应邀在上海师大“人文大讲堂”,为师生带来一场名为“隋唐长安•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城市”的精彩讲座。嫣然展示了一位儒雅、博才的中国西部隋唐史学大家的灼灼风范。在此次讲座中,胡戟先生娓娓动听讲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律令制度、社会风气、农业工商发展等,认真分析了开皇、贞观、开元之治的原因与成果。特别推崇唐代朝廷的祥和仁义与公信立,造就的开放、诚信、自尊、优雅的大唐风采。他认为为现在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在此次学术会议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我与胡戟先生很久没有见面与深聊了。只是常规性地几次在电子信箱上,为中华书局出书之事,交流一些意见与建议。至于小聚也只有两次,一次是陪同从新西兰回国的华人文化联谊会副会长于聚义,前往曲江惠宾苑宾馆拜会胡先生;另一次是偶然在雁塔校区启夏苑“学府餐厅”偶遇,参与一拨考古历史学界老年学者的聚会,我借胡先生的光,在此场合获得一部厚重的由《世界硬币的多彩风貌》,(魏国枢编著,于2014年内部初印),书中搜集影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数百个国家与地区大量货币图文。看到他兴高采烈、喜不自禁的翻阅与解读,一位隋唐史学、考古学、文物学、鉴赏家、著述家的多重学人形象,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六、继承恩师未竟的事业与遗愿

在学子的心目中,除了生身父母就是授业老师至高无上,胡戟先生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的可供仿效的楷模。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与北京大学、中国唐史学会与大唐西市同仁,满怀感激之情为自己的恩师汪籛先生筹办了两次规模盛大的追思纪念会。即于2016年12月25日,汪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的大学隆重举行,2016年12月31日志2017年1月1日,汪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又在西安顺利召开。

我们通过胡戟、杜海斌等主编《汪籛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于《汪籛汉唐史论稿》两本书,以及胡戟先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纪念文章中,真实地了解与认识到他与汪籛与陈寅恪导师的特殊师生情,还有他全身心继承与发扬二位导师学术思想与治学理念。

经胡戟先生引用的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诗句,所写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娓娓道出了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的真谛,表述了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的深情厚意:

“汪籛老师仅仅活了50岁—已经比现在75岁的我少活了25年,而25年已经是他享年的一半。有幸师从他学习隋唐史,而后接着当他的研究生。跟他学习前后也有四年时间,这一段的学习在专业上真是终身受益。历史学讲究学术传统,在尊重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纪念汪 先生百年诞辰,就是为传承薪火,对国家民族尽到历史学者应尽的责任。《汪籛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彰显了汪 先生的深厚学养,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对历史学的奉献和探索精神。”

每每看到胡戟先生和读到他的著述,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果敢意象,记得有文记载,1998年9月,胡戟先生在中国史学界一次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把史学简称一片讲真话的净土》:“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该说的说,该写的写,应该无所畏惧地讲真话、讲真理。要对得起历史交在我们手里的这支笔,21世纪的中国史学才会有真正伟大丰硕的成果。”

还有在一次公众大会上他所发表的一席心腹之言:“我自1981年组织丝绸之路考察,1983年接手中国唐史学会工作,已经数十年了,如今最想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书。学那些高贵优雅的唐朝人,绝不恋栈,卸了担子去读书写书,过快活日子。”

人真是一个矛盾对立、复杂简单的生命体,有时处于黄钟大吕之时代潮流之中,有时则返回小桥流水的社会溪流之间。不过作为一位不忘师德不辱使命的胡戟先生,维系心灵的只有“学那些高贵优雅的唐朝人”,“卸了担子去读书写书。”

据胡戟先生所写的回忆录中,读书、写书的最初兴趣来自他在北京101中学启迪他的班主任,北京特级教师连树声。“上连老师的语文课,不仅是一种享受,我们简直像是在文学殿堂里如痴如醉地遨游。”在恩师的指导下,他爱上了苏联文学,英国莎士比亚戏剧,中亚东干民间故事,还有古代书法艺术,以至于他在数十年之后,还特邀连树声老师为《大唐西市博物馆墓志》《珍稀墓志百品》题签著文。

还有胡戟先生与当代著名作家与文物鉴赏家沈从文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经历,此可从沈老76岁时赠他的“书老杜诗”书法真迹与一首描写漓江的小诗:“绿树蒙茸山鸟歌,溪间清润秀色多。船上花猪睡容美,岸边水牛争过河。”获知其详。1991年,他曾应《炎黄春秋》总编辑洪炉先生之约,写了一篇长文—《中国人知道沈从文吗?》中写道:

“我有幸在沈先生年届古稀时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结识了他。后来在友谊宾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本大书定稿时,我们又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数月。为曾选他的《月下小景》进文集。”

他告诉读者“沈先生陆续积累起来研究有素的题目不下30个,除服饰和1957年起 陆续发表的《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外,还有前期的山水画、扇子、灯、屏风、家具、女子坐具的发展、发饰、妆具、歌舞服装、两宋服饰史、百戏、乐器、玉器、彩陶、清初陶器、陶瓷艺术、漆器、金银错、鼻烟壶、车乘、舆轿、马的装具、马球、狮子、熊经鸟伸等”。

胡戟先生在《沈从文的执着》中,特别佩服沈从文先生“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放弃轻车熟路的文学之道。别人三十不学艺,他五十还改行,毅然作出重新开始自己后半生的重大决定,而且矢志不渝,一直走到生命之路的尽头。”接着高度赞扬:“他是一位文学家,自20年代步入文坛,是个有名的高产作家;他又是一位历史家,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见长。49年以后,他便抛下文学,钻到文物古董堆里。.....当他决定搁笔后,他很执着地坚持到最后。因此,世界上多了一部大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多了一位文物学,或文物艺术家。”

胡戟先生是一位多情善感的性情之人,在自己的理论著作、报刊文章中除了朝夕相伴的恩师与学子之外,还花费大量笔墨,栩栩如生、情深意长地记载自己与文坛、学界大家冯天瑜、宿白、邓广铭、宁可、胡如雷、朱庆澜、丁玲、陈进强、罗杰伟、高敏等的亲密交往。从而证实了自己从导师与学友中间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获得珍贵的前进动力。

在胡戟先生八十华诞庆贺会上,人们尤其关注与倾听到大唐西市文化产业集团董事会吕建中主席对他的总体与高度评价:

“胡戟教授是大唐西市集团的历史文化总顾问。他在大唐西市的历史文化研究、规划设计论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胡教授领衔的隋唐历史研究团队。他组织专家学者在系统挖掘整理西市历史、隋唐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西市宝典》《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委员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文集》《物语丝路 大唐西市博物馆》等大唐西市丝绸之路与唐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2005年,大唐西市与有关部门组织中日隋唐史专家学者举办“大唐长安西市与丝绸之路和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胡教授与日本四大唐史专家提出‘ 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起点’,为大唐西市核心文化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2006年,国家文物局发文进一步明确‘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之一’。经过二十年的耕耘,我们形成了‘大唐西市、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和大唐西市国家一级博物馆’三大品牌,很荣幸地成为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创始主席单位、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和陕西省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吕建中主席还富有诗意、激情满怀地陈述: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年华,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大唐西市博物馆已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和典范,是我国迄今唯一的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胡教授关于西市和丝绸之路的研究论著,以及他对丝路文化和西市文化传播教育、大唐西市景点策划的指导意见,为当今西市展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丝路风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教授”为这座名闻天下的优秀民办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定论佳语已经镌刻在“丝绸之路文化标志”—西安大唐西市的光荣榜上。另外在他众多的莘莘学子的心目中,他同样留下了“隋唐史学大家”的口碑传奇。

胡戟先生的得意门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曹印双老师是这样评价自己导师的:“胡老师是陈寅恪弟子汪篯先生的弟子,他的治学中保留了陈学的优长,如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重视长编考异之法,发挥神游冥想推理想象力,注意抓关键的人和事,善于勾勒背景,烘托渲染气氛,选材征引精当,逻辑谨严。........魏征的《隋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胡三省的通鉴注等,是千百年来的学术权威论著,质疑这些论著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神游冥想的智慧。在胡老师的论著中,这样的质疑有很多。”他还这样通俗生动地描绘心目中的胡戟先生:

“臧振老师多次当着我面赞扬胡老师的:‘胡老师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胡老师行文注意点睛之笔,在日常生活及组织学术活动时也常有神来之笔,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点石成金的能力,如同他常常乐道的可以治多种病的‘胡戟药’一样,具有神奇功效。”

胡戟先生心中清楚,自己这味“具有神奇功效”的“胡戟药”以及“具备的点石成金的能力”的“特殊材料”,并非天生而来,追其缘起,全依仗“陈学的优长”。他殷切、谦逊地在《八十人生的遗憾》(2020年6月)中梳理其遗憾,传授其法宝:

“回顾人生,不说什么话,只想讲讲学术上想做没做成留下的遗憾:陈寅恪、汪籛先生想写‘中国史’,陈寅恪想写《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汪籛想做四件事,一是《中国通史》,二是《隋唐史》,三是注新旧唐书,四是诠释隋唐历史资料。1965年汪先生和我讲过,他说最想做的事是整理唐代史料。如《册府元龟》,《唐会要》等。”作为陈门学术高足,该怎样再度传递薪火呢?他深刻感悟,谆谆告诫诸君:

一是唐代史料的整理;

二是想了一批(20项)又意义的学术研究课题;

三是隋唐历史文化丛书的出版(100个题目);四是想过要做的四个课题:1、中国历史社会问题史;2、中国人日本人国民性的比较研究:3、为老百姓立传;4、中国历史的教训。

他以身作则、垂先示范,“我想从总结历史教训为着眼点,写一部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名的书。”

并透露,英国企鹅出版社、上海出版集团主编曾约我写《中国史》,希望假以时日,能了梁启超到陈寅恪、汪籛诸位先贤未了之心愿。自己近年新编写出版了《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珍稀墓志百品》。 拟将两书汇总统一的题目:《走进唐人的精神世界》。并应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教授之约,正在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汉唐间丝绸之路历史书写与文献书写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其中一个分支课题,以将汉唐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自知之明、戒骄戒躁的胡戟先生,不遮丑、不掠美,“君子坦荡荡”,还当众公布了“2020年端午节《每事问》”赠言:

“教了一辈子的书,写了一辈子的文章,现在回想起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总是教给学生结论,就是让他们去记什么?而不是叫你们问什么?没有教个你们更多的质疑精神。希望老同学,特别是学生们,能批判地重读我写的东西,批判我最好的有大奖。我自己评陈寅恪先生还斗胆提了六条,你们起码給我提六十条!”

一位著名史学家活到如此洒脱、率真、无畏的境界,当今世界真是难见少闻。难怪在他的耄耋祝寿会上,有人如此评判:“胡老师既有南方人的清瘦,又有西北人的豪放。活得如此清醒、洒脱、乐观、睿智和充满激情。”“胡老师在学术上是一个全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当他担任学术要职之时,他绝不满足虚名,而是干实事,干大事。”“胡老师有着博大的社会胸怀,对个人际遇超然物外,作为一位史学大家,求真、明道、经世,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受其影响与启发,借胡戟先生所继承的陈门“治学精神”,以及他发扬的“授业道术”,特写了一首藏头匿尾四言小诗云:

隋唐胡汉起风云,

刀枪剑戟飞镝鸣。

沪京蒙秦弄大潮,

金戈铁马皆文存。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黎羌(李强)2020.7.7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